技能标准制定当与时俱进
韩秉志
据统计,2019年至今,国家已发布了4批共计五十多个新职业。在新职业不断涌现的同时,相当一部分新职业也有了自己的“国标”。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次颁布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一批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与时俱进的技能标准,不仅为行业健康发展划出“底线”,也将有效促进新职业、新业态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从市场需求看,新职业及与之相应的新技能需求层出不穷。但也有新职业从业人员坦言,社会对不少新职业的认知还处在“扫盲”阶段。一些新职业很难在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中找到对应的专业。要破解此类结构性问题,亟需推动建立新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相关标准不仅能让从业人员对自我身份定位更加清晰,也让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方向有了目标,对促进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相关产业升级、行业发展有深远意义。
新职业的出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其职业技能标准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有的顺应数字化技术发展潮流,有的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还有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因此在制定标准过程时,不能搞“一言堂”,而要坚持科学原则,妥善运用行业实践、标准开发和职业培训等各方面智慧,联合攻关。
考虑到新职业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快,标准在反映当前规范流程所需职业技能要求的同时,也要“跟得上”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普及的技术技能要求,反映未来发展趋势。要高质高效培养出合格的新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还必须接续开发培训所需的课程、教材、考核评价规范等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技能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
飞出来的新选择
本报记者 李红光
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无人机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航拍、植保、电力、安防、测绘等领域日渐成熟。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在无人机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无人机驾驶员这个职业应运而生。2019年,无人机驾驶员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13个新职业之一,这意味着无人机驾驶员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这个“飞”出来的职业正成为“香饽饽”。
“前段时间刚去西藏帮一档节目航拍了一些镜头。”家在山西太原的无人机驾驶员张志峰告诉记者,自己2015年开始接触无人机,后来考取无人机驾驶证,2018年开始专业从事无人机航拍业务。今年28岁的他,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不时就有人找他航拍。他说:“航拍大多是按天收费,一般情况下自己一天1200元,但也会根据不同机型、不同的环境略有上浮。平均下来,一个月收入在1.5万元左右,还算不错吧。”
此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新职业薪酬报告显示,无人机驾驶员的年薪中位数约为12.53万元。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之前的预测,无人机驾驶员人才缺口100万。多个省市已将无人机驾驶员列为紧缺技能人才。
“我在甘肃有个培训项目,每个月都要到当地帮忙培训无人机驾驶员。”31岁的陈鹏以前在北京的一家培训机构当无人机教练,“我培训过的无人机学员估计有好几千了”。如今,他不仅有培训项目,而且还和朋友建立团队帮助电力系统巡检。他告诉记者,无人机可以说是“空中机器人”,其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自己非常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
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无人机从业人员的年龄为20岁至40岁,其中25岁至35岁的从业者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超过一半。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无人机市场更加专业化、合法化、规范化,无人机驾驶员需要更强的专业支撑,这将促进技能培训、检测认证等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一个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无人机行业,才能让从业者飞得更远飞得更好。
成果转化有“红娘”
本报记者 杨开新
不到十天,成功两单。作为一名技术经理人,西安远诺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员工张鑫很有成就感。近期,他分别对接西安交通大学一科研团队与江苏欣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宝鸡文理学院一科研团队与河南三门峡凯特耐火纤维有限公司,均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效率在这一新职业中属实很高。
“之所以能够事半功倍,实现精准、高效的对接服务,得益于公司积累的数据库缩小了高校和企业间的信息差。”张鑫说。
技术经理人又称科技经纪人,含义一望便知,是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做媒的“红娘”。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成为趋势的当下,这个新职业越来越热。不过,该公司副总经理王琦告诉记者,在公司创办的2015年,技术经理人这个名词尚不为公众所熟悉。
王琦说,当时高校普遍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但多依靠本校的技术转移中心,“通常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连帮教授们跑专利申请流程都不够用”。产业界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知之不多。“专利代理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也有介入,也因为对科技领域了解得不够持续、专业,往往只是零打碎敲、误打误撞”。
陕西有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两院院士72人、专业技术人才超过百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不断加速。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巨大的企业需求,吸引了不少人成为技术经理人。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技术经理人在‘政产学研用金’的融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创新港管理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胡伟说,他们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投资主体、企业之间当之无愧的“翻译官”,能把拟落地的科研成果项目转换成政府可以看明白的可研报告、投资人可以看懂的投资报告、第三方可以评估的项目报告,以专业的素养、职业的精神和丰富的资源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由于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新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评价体系,使其专业能力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陕西在工程系列中增设技术转移转化专业,畅通了技术转移研究、技术推广、运营孵化、科技咨询、科技管理等专职科技服务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在评价标准上,创新引入了技术交易额、转化后产品创造的营业收入、签订技术转移委托服务合同数量等市场化评价指标。
西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着力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目前已发展技术经理人协会单位会员144家、个人会员1120名;全市技术经理人累计认定初级664名、中级86名,其中2021年分别新增137名、25名。还将实施创新人才引育提升工程,计划到2023年培育技术经理人200名。
小收纳蕴含大作为
本报记者 韩秉志
“整理收纳时长3000+小时,为500多个家庭做整理收纳,培训学员超过3000名……”幼师专业出身的魏婉晴,两年前选择成为一名整理收纳师,并与整理收纳结下不解之缘。从事这份工作以来,她感触最深的是“家庭物品太多了”。她遇到最多的一个客户整理出近10万件物品,仅搬运整理衣服一项就走了近一万五千步。
“整理收纳师不是家政服务简单的‘擦扫拖’,或者叠衣服、换衣撑这样简单,而是要从多层次多角度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生活人群、生活习惯、生活动线,为客户构建人、物、空间三者的平衡关系,因此整理收纳是需要团队配合的一个微型项目。”魏婉晴说,整理收纳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很专业。
如今,在一线城市,像魏婉晴这样的专业整理收纳师越来越多。2021年年初,人社部公示一批新增职业工种,其中就包括被列入家政服务类目的整理收纳师。
谈檀是国内较早开设的整理收纳机构“安安整理”的创始人。“2015年刚开始成立工作室时,大家还不理解什么叫整理收纳。随着2017年进行公司化运营,行业日益得到社会认可。2021年上半年已超额完成2020年全年服务单量,再创新高。如今一天服务量相当于创业初一个月的工作量。”谈檀说。
谈檀注意到,从2020年开始,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开始学习和参与到整理行业,年龄跨度从18岁到60岁以上不等。“近两年,不乏国企、职业教育、投资、医护人员、汽车、会计、自由职业等领域人员加入到这个行业中。”谈檀表示。
安安整理除在北京外,还在郑州、宁波、广州、上海、成都、武汉、重庆、太原等城市开设子公司,提供整理服务的同时也进行课程培训,为社会需求储备人才。“去年培训量剧增,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整理收纳师缺口严重,目前客户的订单都需要提前预约。”谈檀说。
“成为一名专业整理收纳师,吃苦耐劳、热爱整理这两点都是必不可少的,盲目入行不可取。”而今,魏婉晴也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通过不断洞察市场需求和提升实际操作水平,将来成为公司的“城市合伙人”,能够独自带领团队在某个城市拓展业务,让更多人感受到收纳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