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晚上,伴着微微徐风,约三五好友去到路边烧烤摊,一边聊天一边撸串岂不惬意?食客们有时还要排着队,眼馋地看着各种串,菜、肉,荤的、素的,全部堆在一个大台子上,摩拳擦掌准备大吃一顿。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脏摊”的味道,这家店规模不需要多大,却是最充满烟火气的地方。但近年来,绝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为了城市整齐划一,治理无序经营,很多地方彻底取缔地摊,尤其是餐饮业的街边大排档,慢慢成为城市人的回忆。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说,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总理的话,带火了一个词——“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是夜间经济的一部分
近日,江西九江瑞昌市不少小商贩接到了城管队员打来的电话,主动动员他们到指定地点摆摊经营。不少摊贩主接到电话后非常惊讶,惊呼“还有这么好的事啊,我要叫上其他人也来摆”。
地摊经济为疫情冲击下的就业压力舒了一口气,各地纷纷效仿。随着政策松绑,全国不少地区允许在不影响疫情防控、不妨碍居民生活、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摆摊经营,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地摊经济得以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毋庸置疑在于促进就业,刺激经济。盘和林认为,地摊经济有着特殊作用,是城市的烟火味,也是服务民生的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由于今年政策将“六保”、“六稳”放在首位,因此不少观点都认为,放开地摊经济是具有极强信号意义的点,可以不靠财政支持,让市场自发发挥力量,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进而带动市场内需回暖。
“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摊经济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最‘接地气’的商业模式。”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表示,在疫情影响下,地摊经济也是“夜间经济”的一种形式,各地放开地摊经济的种种措辞都体现了保民生和稳就业的底线思维。
整治乱象促进“地摊经济”良性发展
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地摊经济的火热滋生出现实问题。有些地区摊位费高到平时数十倍。一位郑州的早市摊主表示,目前摊位费一个月已经从几十元的成本涨到了2000元,坐地起价现象明显。
不少网友吐槽,有投机者先以低价租下摊位,再以高价转租给商户。投机者扰乱市场秩序,阻碍“地摊经济”发展,亟需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整治市场乱象,促进“地摊经济”良性发展。
几年前,董彦岭就曾为地摊经济发表过相关观点,他提到,地摊经济监管不可实行一刀切。而如今,董彦岭认为,放开“地摊经济”也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不可缺位。“地摊经济管理可以参考欧美国家的跳蚤市场”。
所谓的露天跳蚤市场,泛指规模较大、有一定组织管理的小商品零售交易市场。它的作用在于解决本地居民和大量无技术的外来移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为低收入市民购物提供场所。
相较于以往简单粗放的地摊经济,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受访专家表示,因地制宜、错落有致地发展地摊经济,既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所,还需要制定出细致的管理办法。
而科技智能化管理或许可以带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