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其他 >> 经济新闻 >> 浏览文章

“双循环”理念 新格局新机遇

2020-07-31 来源:经济网-《经济》杂志 陈希琳   加入收藏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及“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指导方向。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加大,完善自我是最好的主动应对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替代、排斥“参与国际循环”,而是在更高层次、更大深度上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同时能获得较大主动权,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华西证券研究认为,“国内大循环”旨在通过改革打通经济运行的堵点,鼓励激发创新,掌握一系列尖端核心技术,构建更加完善和高质量的经济供给体系,在供给创新和提升下激发需求,并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法治保障、社会民生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释放消费需求空间。

    打造“国内大循环”,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激发和做大内需,弥补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减轻外部需求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

    实现“国内大循环”需要着重推进的任务有: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相关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优化布局。加快补齐社会民生公共品“短板”。

    华泰证券认为,在建设“双循环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基础设施硬件、教育和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宏观制度设计等方面仍存在待补齐的短板。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需求端,投资-消费-净出口的需求侧动能结构将进一步重构,细分项目的经济治理思路也将有所调整;在供给端,对于资源/地理区位、人力、技术、资本各类生产要素,需要发挥固有优势、针对性改善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或是禀赋不足问题,最终的目标仍在于高质量发展。

    而事实表明,“内循环”既是顺应时代脉搏而来,亦可解未来之忧。

    据川财证券研究,“国内大循环”是上半年工业增速和利润改善的主要动力。“内循环”是二季度工业增速恢复的重要支点。环比方面,二季度工业增加值规模延续增长,5月、6月分别增长1.53%、1.30%,公用事业、周期及制造业均保持较快增速,国内工业表现持续修复。新基建方面,二季度高端制造行业增加值率先回暖,截至6月底,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均维持10%左右的较高增速,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的趋势不改。

    基建将是下半年“内循环”的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政策对基建的支持力度空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新一重”,财政赤字、特别国债等措施对基建的倾斜力度也持续加强,截至6月末,基建投资增速为-2.8%,同比累计降幅较1-5月再度收窄3.6个百分点,新老基建相关投资均表现较好。6月国内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增速率先回正,同时,6月新基建相关固定投资增速已恢复至9.4%的高增速,从功能上看,新老基建具备较强的扩内需作用,夯实下半年“内循环”的基础。

    同时,进口改善印证“内循环”发力。

    二季度疫情在海外持续蔓延,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承压,但在国内扩内需政策的提振下,二季度我国原材料、能源及农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1-6月我国原油、煤及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增速分别为9.9%、12.7%及3.3%,铁矿、铜材等主要周期商品的进口量也持续增加。

    当前,宽信用货币政策为“内循环”创造条件。回顾上半年,川财证券表示,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较为活跃的直接融资及企业较为充足的现金流,均为实现“国内大循环”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陈希琳
 
0
上一篇: 美国二季度经济创纪录下滑32.9%
下一篇:英国上半年汽车产量同比大跌逾40%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