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其他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黄益平:数字经济或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

2020-08-14 来源:经济网-《经济》杂志 记者 张军红   加入收藏

    “数字经济或将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在8月13日《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数字化是全球发展趋势,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电商交易量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已超过20%,未来在某些领域将会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在他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意义上催生了数字经济的价值。以互联网银行为例,受隔离的限制,传统银行很难正常运行,相比较而言,互联网银行就比较灵活,与传统银行合作发放了很多项贷款。“可以说,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在稳定宏观经济方面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

    黄益平认为,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落地,数字经济将迎来突破性发展,甚至会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纵观过去的两轮全球化进程,第一轮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的发明使交通变得更加便利,生产得以大规模进行,这一轮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货物贸易;第二轮源于1971年尼克松将黄金与美元脱钩,放弃固定汇率后,跨境流通变得更加灵活,金融实现自由化,这一轮的主要载体是跨境资本的流动。黄益平认为,未来,随着数据的交换和流通,或将产生第三轮全球化,新的载体很可能就是数据,“虽然现在存在反全球化趋势,但我仍然相信,不管是很快还是很慢,数据主导的新一轮全球化必将来临”。

    与此同时,他还提醒,随着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基本完成,在迈向第二个“一百年”的初期,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从低成本到中高成本的挑战。一方面,过去许多充满竞争力的产业现在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230美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0000多美元,虽已接近高等收入水平,但仍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有能力从低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但极少数能实现从中等收入到高等收入的跨越”。二是从全球化到贸易战的挑战,全球贸易与投资壁垒提高,必然会影响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三是从人口红利到老龄化的挑战,从2027年起,我国每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780万,而老龄人口增加860万—1200万,到2049年,老年抚养比将上升到49.9,高出OECD国家平均水平约6个点,极大影响消费需求、劳动力供给和社会保障。

    他认为,未来有四个关键的改革方向需要推进,一是终结“双轨制”改革策略,平等对待国企、民企与外企,实现竞争中性、公平竞争,减少对国企政策功能的依赖,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二是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取消户口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的产权安排,支持农民工市民化,改革金融体系,实现市场化风险定价,平衡金融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三是保护知识产权,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改善诸如补贴与国产化率等产业政策工具,建设基础设施,消除政策障碍,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并充分重视对国际市场的溢出效应。四是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政策,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与时间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与国际经贸体制互动过程中,灵活处理发展中国家地位议题。
0
上一篇: 付一夫:内循环将引发怎样的经济变局?
下一篇:辛国斌:着力补短板、锻长板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