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队伍。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旬阳卷烟厂卷包车间紧紧抓住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人才“孵化器”,承接发展“接力棒”,真正将“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让技能人才能够“大有可为”。
激活禀赋,打造技能人才“孵化器”
茂材需沃土,良禽择良木。卷包车间注重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各类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创新研究等工作,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力带动了工匠技能人才迅速成长。
“师傅有师傅,徒弟也可以当师傅。直到现在,我依然还是‘学徒’。”作为工作室骨干成员之一,陈廉博不仅是厂内唯一一名操作+维修“双技师”,还被授予“国家局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和“陕西省技术能手”的称号。
陈廉博研究设备资料
从业二十多年来,陈廉博在卷接设备维修岗位上把执着专注和一丝不苟的标准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把“两个本子、一个脑子、一双巧手”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总是随身携带卷接机组技术手册和个人工作笔记,深入思考设备故障原因和维修策略,勤于动手安装调试精密复杂的设备零件,不仅总结形成了“六精”设备使用维护方法,并在车间得到了使用与推广。2022年,旬阳卷烟厂卷接设备平均运行效率达到96.67%。
将个人先进经验转化为群体技能优势,为企业培养更多接续奋斗的工匠,是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丰顺敏的迫切心愿。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尤其是在工厂技改升级后面临着卷接设备全部更换的情况下,全体成员以“劳模精神”为引领,以“创新超越”为突破口,以“抱团取暖”的方式破解难题,一同研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今年以来,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卷接机组自主维修工作,修复各类设备组件近30余套,为企业节约资金250多万元。近几年在技术发明、革新和攻关方面获得近百余项成果,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技能人才汇聚于此,“传帮带”蔚然成风。
师徒带教,承继薪火相传“接力棒”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卷包车间侧重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技术和业务指导,为青工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搭建更大平台、提供更好保障,做到成果有突破、价值有认可、干事有奔头,释放淬炼成长“源动力”。
201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樊韶鹏来到旬阳卷烟厂。两年时间,他扎扎实实练好基础功,下足了学习的“苦功夫”,也跑出了成长的“加速度”。2017年,他顺利走上了卷包车间电器维修岗位。
樊韶鹏研究设备在线质量检测器调整方法
樊韶鹏常说,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师傅的言传身教。“在师傅身上,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做工作一定要做实做细。”他坚定说道,“话虽简单,但只有亲眼所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有一次检测器运行时突发故障,师徒二人像往常一样迅速赶到现场,但“拦路虎”却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为了弄清故障原因,师傅叶林每天蹲在设备前仔细观察十几个小时,一蹲就是三天,直至问题得以解决。此时,站在师傅身后的樊韶鹏深受触动,他暗下决心,要像师傅一样,求真务实、担当作为,把本职工作做精做细做实。
在师傅和前辈们的指导帮助下,樊韶鹏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啃理论知识、练实际操作。2022这一年,樊韶鹏不仅顺利考取高级电工等级证,通过中级工程师申请认证,还被公司评选为首批“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被托举人。在卷包车间,像叶林和樊韶鹏这样的“以师带徒”本年度已实施结对20对,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事业的火种生生不息。
同时,卷包车间将创新工作与青年培养相结合,主动吸纳和鼓励青年人才投身QC课题、精益改善等创新项目中,让青年技能人才“出圈、出色、出彩”。这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队伍共同钻研业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取得了陕西中烟QC成果发布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及新型实用专利5项等荣誉和成果。
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卷包车间的技能人才也不断涌现。未来,旬阳卷烟厂卷包车间将持续聚焦人才建设,充分打造一线车间人才聚集“强磁场”,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图、文/陈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