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草湾苹果基地位于大理州洱源县罗平山的深处,海拔2760米。春分前后,乍暖还寒,灯草湾苹果基地内,李思洋正在指导工人们给苹果压枝。撑、拉、别、压、吊,动作熟练,手脚麻利,俨然已是一个“老把式”,但李思阳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95后”。
苹果基地的季节工正在压枝。晏绮樱/摄
李思洋正在给季节工们示范压枝技巧。代金存/摄
牵挂的苹果园
大学毕业后,李思洋留在了昆明,在企业上班,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城市的繁华、热闹、科技感才是让他着迷的地方,他无暇顾及家乡的苹果园,只是会在水果摊前选购时,悄悄嘟囔一句“这苹果还是不够甜”。
几年下来,城市的高楼林立、灯光闪耀让他有些麻木了,开始想家了,或许是耳濡目染,又或许是家风使然,每每踏进苹果园,李思洋都会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归属感,看见苹果树从打苞、开花、挂果、成熟,也会沉迷于大自然的神奇和时光的力量、岁月的温柔。抬头就是苹果树,透过树丫,看得见月色皎洁和满天繁星。
李思洋从有记忆开始,妈妈总说“做农民没什么不好的,把树种好就是好农民”。外公年纪大了,母亲也经常在苹果园中帮忙,很是辛苦。李思洋决定返乡,他要回去拥抱那片苹果园,要像苹果树一样扎根在那里。
苹果园中的成长
灯草湾海拔高,温差大,产出的苹果核小糖心足,皮厚耐运输,市场认可度高,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灯草湾苹果园在外公的手中只是几十亩,母亲和舅舅慢慢地将苹果园的规模扩大,李思阳回到灯草湾的时候,果园面积达到了1040亩,果园变大了。虽从小在苹果园中长大,耳濡目染,对苹果的种植过程有了解,但看起来与做起来可天差地别,李思洋的苹果新人生活开始了。顺应季节,李思洋与妈妈、舅舅一起开始打理皮果园。挖沟、施肥、浇水、压枝,梳果……每一个流程从头学起。
苹果三年成树,七年挂果,李思洋返乡那年正值新树成长的关键阶段,不仅要时刻关注新树的成长情况,还要兼顾到老树挂果收成的问题,他索性搬到山里,住进果园。灯草湾海拔高,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春夏交替的时候,苹果花娇嫩,若夜间温度较低,冻伤花蕊,直接影响一整年的收成。住在果园里的李思洋几乎晚上都不能睡觉,要随时观察温度计,气温接近零度时,马上就要带着工人点燃苹果园里烟雾塔,提高温度,护花保果。
外公管理果园时,主要就是除草除虫,保证果树不干、不病、营养充足。现在可不这样了,人工授粉、追施农家肥、修枝周期化管理等,一样都不能少。果园大了,果树长了精细化管理即将带来丰收,2024年,预计灯草湾苹果基地年产量可达到200万斤。
编织一个兴农梦
苹果园面积变大,工作量增加,日常的生产管理需要很多工作,李思洋从附近的村子里雇了很多村民,让他们就近就业获得收入的同时,也学一些苹果种植技术,鼓励他们带一些苹果苗回去自己种。每到苹果丰收的季节,苹果基地会为村民开通一条收购通道,符合标准的苹果会被收购,连同基地产出的苹果一起销往外地。深山的勤劳值得被看见。生态种植,甜沁人心,灯草湾苹果远销上海、北京,更多人开始了解洱源县灯草湾的苹果。
在父辈看来,苹果从树采摘到市场上完成,流程结束了。李思洋考虑得更多。如何将销售渠道拓得更宽?如何做好售后服务?是否能进一步做深加工产品?他一直在思考着。返乡创业几年,李思洋已结婚生子,妻子是和他一样想法超前、思路清晰、敢想敢干的务实者。
2022年,他们在县城开了一家便利店。在洱源县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的建议下,走一条全新的便利店经营之路。引进先进地区便利店模式,结合本地特色,实行“18小时营业”、“预约空缺商品”、“购买暂存”、“积分兑礼”、“苹果先订后采”等服务项目,不仅生意越做越红火,回头客们还把灯草湾的苹果口碑推得更远。
大理至沙溪的旅游公路横穿了灯草湾苹果基地,游客们经过灯草湾时,都会被吸引,春看花,秋摘果。李思洋又在计划着灯草湾的休闲度假项目,他的兴农路,越走越远……
(文/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晏绮樱 代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