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扎根于“土” 助农增收

2024-05-09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三箱红米、三袋葛根粉还是帮我送到原来的地址”“上次的牛干巴再给我拿一份”……从春节前到3月末,谢陆燕店里的生意一直不错,除了进店购物的顾客以外,她还要招呼好从微信上下单的买家。

36岁的谢陆燕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开了一间土特产商店,店里主营的红米、葛根粉和本地腌制的牛干巴等,都是她找当地人购进的原生态农产品,因物美价廉,这些土特产吸引了不少回头客,一家人靠这个小店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顾客在店内选购商品。摄/朱博

2012年,结婚不久的谢陆燕跟婆婆到县里乡镇的集镇上摆地摊,售卖自家加工的农产品。婆婆腌制的牛干巴用料讲究、风味独特,吸引了一批稳定的客源。

小摊生意越来越好,谢陆燕开始到当地老百姓家里收购农产品,不仅为当地农产品增加了销路,也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时还节约了小摊的收购成本。

随着小摊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移动摊位成为了摆摊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由于积年累月的奔波,谢陆燕的婆婆生了一场大病,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也让经营场地更加稳定,谢陆燕决定用近几年的积蓄在县城租了门面,开起了这间土特产店。

谢陆燕将做成真空包装的红米装箱待售。摄/朱博

万事开头难,经营店铺和之前摆地摊大有不同,经营店铺需要更多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店铺经营经验。小店开张伊始,生意难有起色,但当时为了筹备店铺开张,家里积蓄都花得差不多了,再加上家里老人身体不好,两个小孩还在上学,资金压力让谢陆燕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红河县烟草专卖局的客户经理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为谢陆燕出谋划策,建议她在维系好之前在集镇摆摊的老顾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店面形象,把售卖的产品有序陈列出来,同时设计自己的包装盒,提高货品的辨识度。一段时间后,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小店的生意扭亏为盈。

随着小店的生意步入正轨,谢陆燕也逐渐扩大店铺的经营范围。今年春节前夕,她加大了向当地群众进购土特产的力度,收购的红米、新鲜牛肉、葛根粉、木耳、树花等农产品价值达80多万元,为乡亲们的增收出了一把力。

小店的生意有了明显起色,但谢如燕不满足于现状,这阵子,她积极学习网络直播知识,以期在不远的将来尝试网络直播带货的新销售模式,让家乡的土特产走向更远的地方,被更多人知晓。

(文/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朱博)

0
上一篇: “白玉条”串起增收路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