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可别小看这个白色的小盒子,它可是消灭蚜虫的‘定时炸弹’,里面住着一支训练有素的治蚜‘小分队’。”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凤山镇海云合作社的烤烟技术辅导员彭应才说。
彭应才所说的“小分队”,其实是一种防治蚜虫的寄生性优势天敌,学名叫蚜茧蜂。据彭应才介绍,蚜茧蜂是通过“借腹生子”的方式在蚜虫体内繁殖子代,其卵在蚜虫体内吸取汁液,直至羽化成蜂后,蚜虫随之僵化死亡,新生的蚜茧蜂又重新寻找蚜虫“故技重施”,如此循环往复,履行使命,保护农作物茁壮成长。
作为近年来普洱市景谷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落实“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手段,蚜茧蜂具有繁育速度快、杀虫目标明确、省工省药不污染环境等显著生态治理优势。
彭应才在田间投放蚜茧蜂。摄/谭官鑫
当下正值农作物移栽成活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蚜虫爆发的“窗口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蚜茧蜂“治蚜”效用,凤山镇烟叶站紧扣农作物生产节令,在烟苗移栽前就已经制定放蜂计划,积极开展放蜂培训,确保技术人员清楚技术原理、掌握关键技术、明晰操作流程。按照放蜂计划,网格化做好烟田及周边玉米、甘蔗、茶地等地块的科学放蜂,辐射保护茶叶、玉米、甘蔗等大农业发展,从源头减少蚜虫基数。
甘蔗地里投放蚜盒。摄/谭官鑫
景谷县烟草专卖局生产股长张毅介绍说:“2024年景谷县示范推广‘四虫一剂’共计16.48万亩,其中蚜茧蜂绿色防控推广面积就占15.76万亩。经过多年的坚持放飞,蚜茧蜂‘治蚜’效果越来越明显,平均每亩可为农户减少施药1次、节约化学防治成本四五十元,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
“刚开始我们也将信将疑,电视上说一只雌蚜一年可以繁殖6亿只蚜虫,有时候蚜虫连农药都灭不完,难道会怕这个小蜂儿?但就是在烟站技术员坚持进行放飞后,嘿!还真的很管用,田里基本很少见到蚜虫的踪影。”凤山镇抱母村烟农罗成良说,“现在我每年种植荷兰豆、玉米等烟后作物,两茬长势都不错,算下来一亩地一年能有一万左右的收入,小小的蚜茧蜂功不可没”。
近年来,景谷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生物防治为突破口,寻求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除了推广使用蚜茧蜂、夜蛾黑卵蜂等生物防治方法,还大力推广黄板、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方法,对废旧地膜进行回收利用,推广生物质烤房、电能烤房等清洁烘烤方式,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构建绿色屏障,帮助老百姓获得“金山银山”的同时,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
(文/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谭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