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一双“慧眼”技在身 “姐姐”顶起半边天

2024-12-09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初冬清晨的泸西,冷风凛冽,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泸西复烤厂里,一场出口烟叶分级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走进比赛现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香气,参赛人员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全神贯注地进行把烟定级,他们手法娴熟,目光专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认真与细致。随着提示结束的哨声响起,上午的比赛告一段落,选手们坐在休息区叽叽喳喳地闲聊,有的懊恼自己刚刚太紧张,没有发挥好,有的说着自己平时练习和比赛的不同……这些选手基本都是年龄稍长的中、青壮年“姐姐”,她们是每个复烤加工厂不或或缺的一个群体。

据了解,烟叶复烤厂的分级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是复烤厂的用工高峰期。原烟入库后,需要分级工们按分级标准,对所有烟叶进行产品进入加工生产线前的最后一次再分级。由于烟叶分级的判定依据主要是颜色、烟叶的形态等,因此很难实现机械化操作,完全要依靠分级工人们的一双双“慧眼”,以及对分级标准的准确掌握和判断,她们的分级技术对加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级工群体多由中年妇女组成,这些从业者大多数都来自于当地复烤厂周边农村,有的是家里有老人要照顾,有的是小孩子太小需要照顾,因此放弃外出打工而选择家门口就近务工。考虑到实际情况,复烤厂对分级用工的学历要求通常不会太高,年龄等条件限制较为宽松。在农忙之余,这些平时辛苦操劳的淳朴农人,又放下手中的农具,奔赴烟叶复烤厂,刻在骨子里的勤劳品性让他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为家庭增收的机会。

来自泸西复烤厂的毕晓丽,就是这些妇女中一员。38岁的她,已经是泸西复烤厂的“老人”了,这是她在复烤厂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初中毕业以后不久,由于身体原因辍学的她就进了当地的复烤厂工作。刚进厂的时候,她年纪尚小,又无一技之长,于是厂里给她安排了清洁场地的工作。她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倍感珍惜,简单的工作也做得勤勤恳恳。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毕晓丽接触了烟叶分级,由于她责任心强,好学好问,分级技术进步很快。自此以后,毕晓丽就跟着师傅学习烟叶的分级技术,十年磨一剑,如今的毕晓丽俨然是泸西复烤厂的烟叶分级小能手了。

聊到家里的情况,毕晓丽说自己的父母身体不太好,平时农忙时节,她跟丈夫都在农村务农,复烤厂开工的季节,她就到厂里上班,丈夫则到附近打零工,一家人生活还算充裕。聊到这里,毕晓丽深有感触:“从不懂事的小姑娘,到如今当了妈,我的青春有一大半都是在复烤厂里,是厂里培养了我,给了我务工的机会。如今不止有技术在身上,还能代表厂里参加比赛了,回头想想,真的特别感谢厂里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包容和理解。”

坐在一旁的另一个参赛选手李艳梅忍不住笑着插话:“我们都喜欢来复烤厂上班,不耽误家里农活,又有不错的收入,也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来到这里,即便是零基础,也会有复烤厂的专业分级师傅免费培训,有他们的指导,不怕学不会挣不到钱。”37岁的她跟毕晓丽一样,家里有小孩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复烤厂的工作成了她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责任”。近年来,云南烟草省局(公司)公司、复烤公司紧紧围绕烟叶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深化用工方式改革,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抓好烟叶分级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产业工人“含技量”,助力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由“匠”成“师”,努力创建具有烟叶加工服务特色的“工匠名片”和“产改品牌”。

每当烟叶收购加工季节的来临,复烤厂的车间就成了“姐姐”们的天地,她们在挑战中突破自我,积极投身到出口烟叶分级产业工人队伍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书写着自己劳动与生活的动人篇章。

(文、图/中国烟草云南进出口公司  尹晓蔚)


0
上一篇: 中国农业大学与百菲乳业联合成立水牛科研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