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高原的烟叶正舒展着油亮的叶片之时,在进出口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场特别的分享会正在举行。从贵州、湖南考察归来的技术骨干们,正用鲜活的故事向同事讲述着千里之外的产业密码。这仅仅是云南烟草人“走出去”战略的一个缩影——去年夏天,这家深耕国际市场的企业启动了一场跨越两省、历时月余的“求学之旅”,将云岭山脉的开放精神,书写进中国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远行 在红土地间寻找答案
当考察团踏上贵州山地时,恰逢一场暴雨,在生态烟区,暴雨后的山涧依然清澈见底;贵阳物流中心的“虫情防控交响曲”:下午三点的装柜现场,移动风帘正发出轻微嗡鸣,将试图潜入集装箱的飞虫拒之门外;技术人员揭开防虫网的瞬间,同步启动气体熏蒸装置;待夜幕降临,诱捕器里的甲虫数量将成为评估防控效果的关键指标。“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十年磨一剑的系统工程。”调研人员小宋在考察笔记中写道;更让团队震撼的是“责任绑定”的协同模式。在贵阳复烤厂,进出口公司、复烤厂与国际经销商组成联合质检小组,三方代表共同参与烟叶分级、加工全流程。每批次烟叶的农残检测报告需三方签字确认,一旦海外市场反馈问题,责任可追溯至具体环节。“这相当于把产业链上的每个齿轮都拧紧了螺丝。”考察团成员感叹。
转战湖南的行程同样收获颇丰。在分选车间,工人们手持特制镊子,正从传送带上精准剔除细若发丝的化纤丝。“过去非烟物质管控就像大海捞针,”湖南技术人员展示着新修订的文件,“现在我们给每个环节都装上了‘显微镜’。”这份涵盖种植到加工全流程的管控办法,将非烟物质细分为7大类21小项,连烟农工装纽扣的缝制标准都有明确规定。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烟包杂质检出率下降63%,这个数字让云南团队看到了标准化管理的巨大潜力。
把“他山之石”炼成体系化密钥
带着两省经验的“密码本”,公司团队返程后立即启动“学以致用”行动计划:进出口公司原料部门、出口销售部门、物流部门迅速成立工作专班,针对云南出口烟叶物流路线更长,环境复杂等特点,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对物流各环节细致地分析,将风险控制点细到每一箱烟叶的移动路线、每一个场地的卫生角落、每一个物流经手人的工作职责,采取了清洁、隔离等不同的措施。努力将有害生物对产品的危害控制达到客户标准;在泸西复烤厂,首次举办了共四家复烤厂分级技术员、分级工参加的出口烟叶分级竞赛,通过竞赛推动出口烟叶分级标准在各加工厂能得到深度贯彻与良好执行;在石林复烤厂的智能化分拣区,价值千万的光电除杂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原料损耗,更让产品达到欧盟食品接触材料标准……这些创新成果,正在将“云字招牌”擦得更亮。
从乌蒙山到武陵山,再回到云岭大地,这场跨越山海的“求学记”,恰是中国烟草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当考察团成员再次聚首,他们谈论的不再是他乡经验,而是如何将“云南方案”注入行业标准。“走出去”的本质,是让开放的眼界转化为内生动力。当我们把千万里外的智慧结晶,浇灌在红土高原的烟田里,收获的必将是更具生命力的产业未来。
真正的“走出去”,从来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永不停歇的自我革新。当质量革命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云产烟叶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在世界版图上书写新的传奇。
(文/中国烟草云南进出口公司 尹晓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