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云南禄劝:智慧育苗引领产业升级

2025-04-16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50天,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健壮的烟苗,这不仅是一场生命的奇迹,更是现代农业科技与精细化管理的完美融合。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茂山镇甲甸老乌卡育苗基地,占地30余亩的869池育苗池整齐排列,为茂山、云龙两个乡镇的6950亩烤烟大田种植提供坚实保障。然而,与传统育苗不同,这里的每一株烟苗都生长在数字化编织的“保护网”中。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过去,育苗温度、湿度管理依赖人工经验,数据滞后、调控粗放等问题频发。如今,物联网传感器与智能系统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育苗棚内,温湿度传感器化身“数据哨兵”,24小时采集环境参数并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动态曲线图,环境调控从“天级”跃升至“分钟级”。

育苗场地。摄/杨子奇

更令人瞩目的是智能化系统的风险防控能力。通过预设温湿度安全阈值,一旦参数异常,系统即刻触发三级响应:平台弹窗、声光报警、短信通知同步启动,将风险响应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10分钟,育苗安全事故率骤降76%。历史数据沉淀形成的“决策大脑”,则通过分析环境与壮苗的关联性,不断优化标准化流程,为烟苗移栽成活率奠定科学基础。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传感器技术重新定义了农业的边界。”正如基地负责人所言,这场由数据驱动的育苗革命,正在书写智慧农业的新篇章。

消毒与管理的精准把控

“育苗无小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让心血付诸东流。”这是刘启仓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甲甸老乌卡育苗点的技术负责人,他深知消毒与流程管控的重要性。

在育苗启动前,一场无声的“消毒战役”已然打响。工作人员对回收的装水膜、棚膜、漂盘等逐一进行三级消毒:漂盘经过多池药液浸泡后密封熏蒸,遮阳网、防虫网喷洒专用消毒剂,确保病原体无处遁形。“严格的消毒让绿藻和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了90%以上。”刘启仓介绍道。

育苗现场。摄/杨子奇

播种后的管理更是考验技术的“绣花功夫”。从出苗到小十字期,烟苗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刘启仓每天黎明即至,根据天气调整棚门开合:高温时通风降温,晴朗时10点开棚、日落闭棚,精准把控光照与温湿度平衡。而搭载温湿度自动报送设备的小程序,则成为他的“数字助手”——每小时自动推送数据,超限立即报警,让管理效率成倍提升。

“以前靠手摸、眼看,现在数据说话。”刘启仓感慨。通过出苗、小十字、大十字、练苗四阶段的严格管控,最终产出的烟苗苗色正绿、根系发达,壮苗率较传统方式提高40%,为大田移栽筑起第一道质量防线。

推动“单兵作战”到“协同共赢”

走进甲甸老乌卡育苗基地,标准化漂浮育苗池中的烟苗整齐划一,展现出工业化农业的美学。与传统培土育苗相比,这种集约化模式不仅将成苗时间缩短15%,更通过“工厂化”管理破解了土传病害、虫害频发的难题。

“分4个批次育苗,苗龄完全匹配移栽需求。”刘启仓介绍,基地采用漂浮育苗技术,通过营养液精准调控,使烟苗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移栽后数据显示:烟苗成活率提升至98%,还苗期缩短3天,大田发病率降低60%。对于集中连片种植区,统一供苗使移栽周期压缩50%,烟株长势整齐度达95%以上,为后期烘烤品质一致性提供保障。

育苗情况检查。摄/杨子奇

经济效益同样显著。集约化育苗使每亩种植成本降低,烟农无需自建苗床,节省的人力可投入大田管理。而合作社通过专业化服务,形成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配送”的产业链闭环。

“育苗是烤烟生产的‘第一车间’,苗强才能业兴。”正如茂山烟站负责人所言,甲甸老乌卡的实践证明:通过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三驾马车齐驱,传统农业正突破资源与效率的桎梏。当6950亩烟田迎来丰收时,这些从数字温床中走出的烟苗,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从消毒池畔的严谨操作,到传感器闪烁的数据之光,甲甸老乌卡育苗基地的故事,映射着烟草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缩影。在这里,科技与传统碰撞出智慧火花,精细化管理催生产业质变。当烟农们载着一车车健壮烟苗驶向田野时,他们装载的不仅是新一年的希望,更是一个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坚定足音。

(文/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杨子奇、马子钧)


0
上一篇: 春播 “希望”种子 迎接金色丰收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