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一叶富一方 山乡好时光

2025-05-08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三农”稳,大国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灿灿“金叶子”,托举“振兴梦”。如何将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的战略部署落实落地?在广袤烟区,在零售小店,在振兴一线,我们在人们对于这片“叶”的情怀与深耕中找到了答案。来自不同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切讲述了以己之力、凝聚众力,投身乡村振兴的忙碌与充实。

2023年3月,云南省烟草学会组织通讯员入户采访楚雄州牟定县清河村彝家绣娘

春之礼、党之策、民之愿,正激荡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态势。近年来,稳定烤烟发展支撑点不变,多元发展增长点不断变多,村风村貌等薄弱点逐步改善。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总要求,烟草行业发起总动员、进行总部署,推进乡村振兴在点上发力、线上延伸、面上拓展、体上联动,努力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旺、人才聚、治理优、乡风美的振兴新路子。2024年,烟农户均收入突破12万元,烟叶产业联农带农强农的新动能持续释放。

把乡村振兴的“时代长歌”因地制宜演绎成多种多样的“田园牧歌”,运用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让新思维活起来,新路子宽起来,新风尚火起来,乡村振兴的画卷还将更壮美。

杜建辉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临沧市委书记

培育烟区新质生产力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进一步部署。临沧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财税增长、企业增效。2024年,全市烤烟种植面积27.68万亩,收购烤烟75.8万担,烟农种烟收入13.32亿元,户均收入达6.66万元,实现烟叶税2.83亿元。

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烟草农业绿色化水平。

推动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力。临沧市大力推广“土壤保育、生物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能源替代烘烤”等烟叶绿色生产技术,着力发展以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绿色能源、绿色循环为特点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从智能化育苗工场到生物质能源烤房,从无人机植保到绿色生物防治,从田间土壤快检到100%面源污染治理,一项项绿色生产技术也向蔬菜、茶叶、核桃、坚果、咖啡等产业推广延伸,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临沧市临翔区:“烤烟+油菜”轮作模式,少了农闲多了甜。摄/王倩儒

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展烟草农业功能空间。

推动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拓展和开发烟草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多用途利用、多环节增值。临沧市依托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充分运用“以烟稳粮、以烟促粮”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做好做精“烟叶+N”产业融合文章,做优做强“烤烟+优质稻”“烤烟+玉米+青饲料加工+肉牛养殖”等多元产业,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协同发展。目前,全市烟后作物种植面积达20万亩左右,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培育新质生产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临沧市最大限度整合种烟农户和周边零散劳动力,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支农村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和间接带动10.35万人就业,烟农亩均综合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亩均务工收入达2200元以上。很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了种下“绿叶子”、收获“金叶子”、鼓起“钱袋子”。

下一步,临沧市将聚焦稳烟区稳烟农、稳质量稳供应、转方式促变革的目标,构建传统领域、新兴领域、未来领域并存且高效协同的烟草农业布局,加快补齐烟草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的相对短板,力争在烟叶生产提质增效和烟叶数智化转型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更好发挥烟草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罗萍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州长

金叶屡创新绩 红河再谱新篇

长期以来,烟叶产业作为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最稳固、最可靠、最主要的财税来源,在保障财政收入、促进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产业融合,服务大局,解开一片烟叶的致富密码。红河州坚持将烟叶产业服务和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大局,2020年起,累计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17个;2022年起,累计规划“粮烟协同”示范区28.4万亩,烟农实现多元增收17.13亿元。

绿色种植,低碳循环,书写烟叶产业的生态答卷。围绕“生产更现代、生活更便捷、生态更优越”目标,红河州在核心烟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蚜茧蜂防治蚜虫、废弃地膜回收等技术。近10年来,累计推广生物防治71.81万亩,建设生物质能源烤房6534座,逐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环保型绿色低碳烟叶生产方式。

红河州泸西县向阳乡阿盈里村所西格地里的蓄水池和密集烤房群。摄/段伟

模式变革,转型升级,打造红河烟草的竞争优势。发布“红河清来·金叶”品牌,红河烟叶品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稳步推进村党组织领办种植型合作社、烟农专业化服务型合作社、社员消费型合作社及“云香印象”产业联盟的“三型一盟”组织模式变革,探索建立现代烟草农业经营体系。开展农机“赛马”选型,推行烟草投入引导、合作社示范引领、烟农自选自购模式,全州5个环节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69.7%,机械化移栽实现“零”的突破。

产业提质效,未来布新局。红河州将奋力开创烟草农业现代化的红河实践新局面:

开创“千万工程”生动实践新局面。深化构建“三型一盟”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种植型合作社千亩村覆盖率,畅通“产供销”社内社外双循环的产品消费与销售渠道,推进“云香印象+红河九红”双品牌建设,加快构建农产品新零售矩阵。

开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新局面。持续推动烟草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打造叫得响、有竞争力的红河烟叶专业化服务品牌;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烟草农情监测体系建设;实现烟叶智能烘烤、智能仓储调拨,打造云上数字烟草农业新范式。

开创烟草助力乡村振兴致富新局面。持续做实粮烟融合发展,建好烟区产业综合体,支持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建设,开展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消费帮扶,在助力乡村振兴、助农增收致富等方面作出新成效。

红河烟叶发展的昨天写在“金叶子”的喜悦收获里,今天写在转型升级的烟田中,明天必将写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上。

金瑞瑞(右二)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丝一缕传文化 一针一线绣幸福

我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的鲁氏彝绣的第八代传人,一位用针线编织梦想的文化守护者。

2014年,怀揣着“让民族文化在指尖绽放”的信念,我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0年里,我与2000多位彝族绣娘,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本领,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锦绣之路。

黄色在彝族的三色文化中,代表光明和希望,山茶花在寒冬盛开,也代表着彝家女性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身着这套以黄色为主色调、点缀着山茶花刺绣,既保留了传统彝绣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的服饰,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彝绣之美,了解这项传承千年的指尖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金瑞瑞从北京回来后,对乡亲们宣讲全国两会精神。

如今彝绣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心灵手巧的绣娘选择加入刺绣行业,我们当地绣娘的收入水平显著提升。这种“家门口就业”的模式,真正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成为绣娘们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在牟定县,烟草产业同样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和彝绣一样,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这些年来,无论是牟定县还是楚雄州,烟草产业对老百姓增收、乡村振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牟定县彝绣一条街上,绣娘丁会芝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她是“牟定县第三批传统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名零售户。早些年,丁会芝就跟着我母亲学彝绣,也经常参加公司组织的彝绣培训。

如今,开店刺绣两不误,相互作用下“彝绣+零售”成为了小店的“流量”密码,作为左脚舞之乡的牟定,彝绣一条街是打卡地之一,有时候客人买瓶水,就能在店里了解彝绣。

这种融合方式无论是发扬彝绣文化还是扩宽群众受益都很有帮助,一边看店一边刺绣,彝绣作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但绣品能增加小店特色,小店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彝绣文化,也能让绣娘安安心心在家门口就业。

楚雄州牟定县共和镇军屯美丽烟村

回首这些年,从一个普通的彝族绣娘到全国人大代表,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承载着家乡人民对我的信任与重托。我也愈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既要当好乡亲们的“代言人”,更要做好彝族姐妹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绣娘们能够“唱着歌、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将继续以彝绣为纽带,守护我们的民族瑰宝,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责,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文、图/沙鑫、武玉军、罗井泉、杨漾、双炳富、邓楚瑜、张静梅)


0
上一篇: 千亩良田披新绿,科技护农助增收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