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多彩七姊妹山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东部,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争创“示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总体目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州级文明单位、州级最佳文明单位、“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观鸟基地”、利川市2016-2020年度脱贫攻坚“驻村帮扶榜样”、恩施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等荣誉。
林海绵延,群山叠翠
地处武陵山余脉湖北省宣恩县境内的七姊妹山美丽神秘,拥有近5万亩森林资源。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珙桐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群落、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地泥炭藓沼泽湿地,以及珍稀濒危动物及其栖息的自然环境。
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宣恩县七姊妹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保部行文明确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区划等事项,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2015年,环保部和国家林业局行文批准对保护区功能区进行调整。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罗永生表示,“十四五”期间,保护区将继续致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助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厚植生态底色、加快绿色崛起,实现保护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强化动植物资源监测保护
2021年1月15日,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套森林气象观测站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度森林生态环境因子实时监测,为科学评估保护区资源与环境保护成效奠定了基础。
保护区内椿木营晒坪(海拔1870米)、长潭斑竹园(海拔1254米)、沙坪药圃(海拔800米)和龙潭野溪沟(海拔842米)4处森林气象监测点,组成森林生态气象观测网络,能实时监测环境空气温度、环境空气湿度、森林降雨量等环境因子,为研究泥炭藓沼泽湿地、珙桐群落、南方红豆杉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提供科学依据。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监测重点主要是松材线虫病和椿木营管理站辖区内的日本落叶松叶蜂、部分泥炭藓枯死的监测工作,开展春秋两季松材线虫病调查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健康稳定。保护区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国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信息管理系统。
保护区管理局加强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采取科技手段加大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力度,成效日显。按公里网格布设红外监测相机150台,对保护区内七姊妹山、秦家大山、把八大公山等野生动物资源富集区域进行不间断监测,监测到林麝、黑熊、鬣羚、斑羚、金雕、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勺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时了解和掌握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生活习性、人类活动影响情况,及时制止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非法行为。
七姊妹山森林公安分局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每年组织开展各类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在保护区内产生了良好宣传教育效果。如今,保护区内居民,自觉形成了不伤害、不捕杀、不笼养、不食用野生动物的习惯。大山哺育了村民,村民也时刻呵护着这片大山。
图:日常森林巡护
2021年1月18日,天气晴朗。跟平日一样,保护区管理局雪落寨管理站宣传车行驶在管理辖区的人员密集地、农户耕作区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天晴有人巡,人群中有人讲,冒烟有人喊。”所有兼职护林员不仅在村、组、院落会议上进行森林防火宣传,还不定期深入农户家中,在家长里短的闲聊中教育引导群众注意森林防火。
“虽然管辖的地域很广,但近几年来,辖区没有发生一起火灾。这是对宣传巡护预防齐抓共管、森林防火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罗永生说。
打造自然教育基地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恩施州的国家级生态名片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2021年4月初,由宣恩县人民政府与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举办的2021年“爱鸟周”活动正式启动,通过开展专题知识讲座、爱鸟护鸟志愿者家庭挑选合适的树木挂人工鸟巢、参观七姊妹山野生动植物宣教馆、绘画和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呼吁和唤醒人们更好地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区把自然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保护区管理局已建成200平方米野生动植物宣教馆,集中展示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利用斑竹园、晒坪、火烧堡三处野外宣教长廊,配合野外宣传牌等解说系统建设,建设两条自然教育线路,大力宣传保护区境内丰富的兽类、鸟类、珙桐等动植物资源,积极引导和培养广大干部群众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
此外,保护区正在积极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已在长潭河乡建成1200平方米科研宣教中心,今年计划完成800平方米自然教育馆的布展工作。正在申报打造湖北省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拟与宣恩县政府合建武陵山自然博物馆。
管理局将宣教工作与文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2017年至2019年,保护区获湖北省文明单位称号;2020年,保护区被授予全省观鸟基地。
创造世界级生态名片
2020年11月2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正式通知,经过绿色名录中国专家委员会(中国EAGL)的评估,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顺利通过中国评审阶段,被推荐进入绿色名录国际评审阶段。
图:重点保护对象山地泥炭藓湿地及紫萼群落
绿色名录的核心是《IUCN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全球标准》(绿色名录标准),参与绿色名录的自然保护地,将围绕绿色名录标准的“良好治理、详实设计和规划、有效管理和保护成效”四大主题,来提高自身治理和管理水平并实现保护成效。
业内专家认为,七姊妹山保护区符合IUCN对自然保护地的定义,可以被明确归入IUCN六种保护区类型之一的“严格自然保护区”。
在申报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同时,保护区也正在积极申报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保护区以争创“示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总体目标,大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安全;开展资源环境监测和科研合作,提升科研监测水平;开展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推进社区共建共管共享,维护当地社区和居民利益;开展项目建设,提高保护区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整合优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旨在解决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及现实矛盾冲突问题。”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该局全力参与配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保护地整合优化。
保护区管理局把自然保护地功能区划调整和整合优化纳入2020年工作要点,按照应保尽保、应划尽划原则,确保七姊妹山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廊道连续性,在此基础上解决好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从而更加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减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为宣恩县经济社会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管理局组成工作专班,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序推进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的前期调研工作。该局参与起草了《关于做好宣恩县自然保护地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保护区部分重点功能区域和矛盾冲突较为突出区域现场调研,摸清家底,收集整合优化基础性数据材料。
保护区管理局与宣恩县整合优化预案编写第三方进行积极联系沟通、现场踏勘,对新划入保护区地块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提出七姊妹山保护区整合优化相关建设性意见,确保整合优化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目前,《宣恩县自然保护地(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方案》在修改后通过了州、省审核,相关数据通过逻辑检查,已上报上级等待终评。
探索社区共建共管之路
“我们村的土特产使用七姊妹山注册系列商标,今年收入30万元,真要好好感谢七姊妹山管理局!”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两溪河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兴红很开心。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扶持社区居民发展经济,将七姊妹山注册商标授权许可长潭河侗族乡两溪河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并出台了七姊妹山系列注册商标使用管理办法。
两溪河村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模式,建立百亩猕猴桃基地。目前,全村达到了300亩冬桃、700亩李子、130亩猕猴桃、中蜂300桶、竹节参10亩。2020年,猕猴桃基地初产1万公斤,收入约为30万元,逐步打造出七姊妹山的品牌效益,2020年下半年,新增30亩猕猴桃,今年产量、收入有望翻番。
“要让七姊妹山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就要探索社区共建共管之路,共筑生态屏障、构建和谐社区。”当地组建了以保护区管理局、长潭河侗族乡人民政府、两溪河村委会、村民代表、生态旅游公司等共同组成的两溪河村共管委员会,并制订了两溪河村共管规划。两溪河村部分村民从多年前的“光头强”转变为护林员,带头宣传保护区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了“参与式”共管促管护。
如今,两溪河村加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在全村范围内设置25个垃圾箱,设置公益性岗位2个,配备专门保洁人员负责垃圾收集与清运,道路清扫等日常工作;加强村庄公共休闲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凉亭、观光步道、旅游接待中心等。
通过不断抓软、硬环境的建设,两溪河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等荣誉称号。如今,两溪河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逐步健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村民生态意识不断加强,真正成了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2021年1月,七姊妹山保护区管理局获恩施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表彰。
(作者张国帆系恩施日报记者;刘峻城、羿成宇系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
文/张国帆、刘峻城、羿成宇 图/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