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区 域 >> 特别推荐 >> 浏览文章

年轻人去打工,老人们谁照顾——河北邢台市探索农村养老新路径调查

2022-01-12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陈发明   加入收藏

河北邢台市南和区中医院医养中心的医护人员在照料老人。邱洪生摄

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趋势,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年轻人走了,老人谁来照顾?医不能养、养不能医的难题,如何真正“破冰”?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身边离不开人,农村地区居家养老困难重重,如何破解?面对多重难题,河北邢台市展开了积极尝试,通过推进“医养一体、两院融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养老新路径。

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功能单一,医养结合虽已破题,仍需在实践层面展开更有效的探索。农村养老有没有新路径?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河北邢台市推进‘医养一体、两院融合’探索农村养老新路径”的做法名列其中。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邢台市,实地了解当地农村养老新路径“新”在何处。

一门进两院

河北邢台市南和区贾宋中心卫生院有50张床位,但长期使用率不足60%。变化从2020年5月开始:这个乡镇卫生院有45张床位申请承担医养结合功能获批,随着老人入住,床位使用率升至100%。

“我们摸底发现,全镇约有140名失能、半失能老人,但以前卫生院没有养老服务功能,无法满足老人入住需求。”贾宋中心卫生院院长周诚告诉记者,增加医养结合床位后,不仅有效盘活了资源,老人也能得到更专业的护理,一举两得。

目前,贾宋中心卫生院入住的45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96岁。平日里,5到7名老人由一名专业护工护理照顾,平均每20分钟进行一次床位巡查。记者在配餐食的展示墙上看到,不仅有每日详细的菜谱,旁边还有个性化需求的专门提示,例如哪位老人不吃肉、不吃面等。

91岁的邵小花有6个儿女,之前由60多岁的女儿照顾。女儿虽尽心尽力,但自己身体也不好,照顾老人很吃力。刚入住贾宋中心卫生院养老床位时,邵小花患有两块褥疮。经过两个多月的专业看护,她的褥疮没了,身体状况也有好转。

“以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我们将医中有养作为破题之举,养中有医作为关键一环,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邢台市卫健委二级调研员宋根廷说,近几年,邢台将乡村养老机构、幸福院与乡村医疗机构连接在一起,由乡村医疗机构直接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目前,当地已有110个医疗机构建成“医养一体、两院融合”模式。

如今,邢台市31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有27家开设了老年医学科;178家乡镇卫生院中,有74家增设养老服务职能,占比约41%,大大减轻了农村“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压力。

家住邢台南宫市紫冢镇杨家洼村的杨保会老人,因二次脑出血后遗症长期昏迷,妻子患有冠心病,均需儿女长期照顾。“由于工作忙,我们委托专业的医养结合中心照顾老人,真是帮了大忙。”老人的儿子杨涛告诉记者,老人在医养中心每天都接受医疗检查,开展康复训练,边医边养,日常照料和饮食都很好。

长期以来,医不能养、养不能医是基层的共性难题,无形中增加了养老两头跑的频率,成为新的社会负担。邢台南宫市卫健局局长白志英说,“为解决这个问题,近两年来,南宫市实施医增养改革,拓展养老院医疗服务,创办医办型医养中心6个,发展医疗签约服务养老机构20个,实现了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支持全覆盖”。

此外,邢台市还推进“两个机构、一门服务”养老机构建设: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卫生室和护理站,并派驻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在群众养老过程中开展常态化健康监测和治疗,全力保障群众基本健康需求。目前,邢台217家养老机构、100多家农村幸福院实现了医疗服务支持,有效解决了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农村幸福院从无人入住、难以维持运营,转变为医养机构争相入驻、床位供不应求,实现了农村养老、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

宋根廷说,自2016年邢台首次召开医养结合工作推进会以来,他们不断充实完善医养结合、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及老年健康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推动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医养结合服务框架。

服务送上门

医养结合机构虽然破解了“两头跑”难题,但有更多农村老人需要居家养老,他们的健康服务需求如何满足?

2021年底,邢台宁晋县“爱晚红枫”护理员赵会巧、赵京山与签约医生带着检查、康复设备,来到北河庄镇西河庄村张荣格老人家中。“大妈,这两天感觉咋样?天冷了,一定做好腿部保暖啊!”签约医生为老人做了常规身体检查后,赵会巧边陪老人聊天,边为老人做全身专业按摩。

86岁的张荣格8年前因脑卒中导致下肢瘫痪。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她身边只有老伴陪伴。2020年5月,邢台市爱晚红枫医养服务公司根据张荣格的实际情况,由专业康复师和医生制定出适合老人的护理计划。目前,老人处于康复阶段,护理人员每隔两天就上门开展康复护理。

记者注意到,做完按摩后,赵京山还拿出一册绘本,这种少儿读物是针对老人的特殊康复“仪器”。“观察绘本中的图案,可以锻炼老人的观察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赵京山边说边从包里拿出握力球,用来锻炼老人手部握力。

2020年,宁晋县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当地整合护理机构资源,组成上门团队,为失能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涵盖生命体征监测、头面部清洁梳理、心理疏导等多项服务。截至2021年12月13日,宁晋已有116名在册护理人员随时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惠及1390名失能人员。

邢台市卫健委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科科长费立华介绍,对于近90万名居家养老群众,他们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其中,对3万余名老人实行“一键呼叫”服务,即通过一键拨通村医电话,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对部分慢病老年人实行家庭病床服务,并把部分家庭病床服务费用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同时,他们还对居家老人定期提供血压检查、心电图监测、理发等上门服务,极大缓解了居家养老群众的就医负担。

86岁的左珍家住南和区和阳镇县前村,生活无法自理。她的老伴岁数也大了,平常均需儿女轮流照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南和区中医院居家养老医护团队在2020年底主动上门服务,根据两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专业护理方案。

2021年初,左珍老人突发气喘,情况紧急。家人赶紧拨通了南和区中医院居家养老处的电话。10多分钟后,医护人员便赶到老人家中。测血压、用药物……忙碌了半小时后,老人身体状况终于稳定下来。

“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我们在老人身边也手足无措。没想到医护人员能上门服务,真是尽心尽力。”老人的女儿谭二花连连夸赞政策好,“父母身体不好,需要定期上医院做检查。我们平时工作忙,护理压力很大。自从有了居家医疗服务,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据统计,南和区目前有失能人员1323人,其中507人入住养老机构,另有800多人居家。凭借近百名医护人员,南和区居家服务团队已服务居家患者近千名,每月上门服务近7000人次。

一险兜底线

入住专业医养结合机构与居家护理服务上门,不仅保障了老人的健康需求,也有效破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基层养老困局。然而,购买服务钱从哪里来?群众能否负担得起?

30多岁的王立业是广宗县大平台乡王家庄村村民,两个儿子均在上小学。6年前,王立业因病导致下肢瘫痪,生活起居都靠爱人照顾,家庭一下子陷入贫困。

2021年4月,王立业参保了长期护理保险,县医院医养中心定期为他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服务,必要时随叫随到。专业的护理加上周到的服务,把王立业妻子解放了出来,得以重新就业。目前,她在广宗县一家童车厂打工,月工资3000余元,家庭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记者了解到,让王立业一家受益的长期护理险是邢台全域推行的一项保险,目前已实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参保全覆盖。参保人员按每人每年50元保险费的标准执行,市财政对参保人员以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护理服务费用支付标准掌握在70%左右。

作为“一把手工程”,这一制度在邢台市已连续3年被当做20件民生实事之一,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它综合考虑个人、医保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建立“全民缴费+财政补贴+医保统筹基金+福彩公益金补助+社会捐助”五方共担的资金筹措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了群众负担,确保资金筹集稳定。例如城乡居民护理险个人、财政、福彩基金和医保基金统筹额度分别为3元、3元、4元和40元。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通过申请长期护理险的鉴定后,每人每天需90元护理费,可报销54元,个人仅负担36元。”南宫市段芦头镇段芦头卫生院院长李殿民告诉记者,失能老人每人每月自付费用1000元左右,与入住普通养老机构的费用差不多,大家基本都能负担得起。

张延利家住信都区羊范镇王村,父母均瘫痪在床,他只能辞去工作照顾老人。2020年初,张延利将父母送到了信都区人民医院“长护险”医护专区。在这里,专业护理员提供翻身、喂饭、更换纸尿裤等照料,两位老人身体状况得到改善。

“按照政策,我们享受医疗专护费用65%的报销比例,每人每月支付1200元左右就行,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老人在医院接受照料,一旦病情有变化,随时有专业医生护士处理。”张延利说。

随着探索推进护理险政策,信都区不断规范和统一政策待遇标准。目前,医疗专护标准为一级医疗专护90元/天、二级医疗专护120元/天,机构护理按照50元/天的标准执行,医疗专护和机构护理的报销比例为65%;居家护理按照符合规定的居家护理服务费用的85%支付,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月550元。

如今,邢台长期护理险总参保人数达735.18万人,实现了市内全覆盖;全市定点服务机构达138家。

0
上一篇: 鄂尔多斯重塑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