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襄垣县侯堡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相关部署,不断提升全镇农村社会治理精细化管理水平,以网格化管理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位于侯堡镇政府东南1公里处的东周村正是这样一个网格化治理的新农村典型案例。东周村,与潞安集团总部毗邻,2009年因采煤沉陷治理,由致灾主体五阳煤矿全额出资实施整村搬迁,2018年10月村民集中回迁到新村。全村491户1600余人,党员53名,“两委”干部8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80余万元。
自回迁安置以来,东周村针对村民集中居住这一新变化,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由村党支部书记张忠红牵头,村“两委”领头、网格长、协管员、楼长齐抓共管,全力推行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治理机制,着力打造党建加基层的社会管理新模式,画出党建最大同心圆,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特别是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网格长积极发挥作用,严格值班值守,有效阻击疫情,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
“网格化”搭建党群网络
东周村党支部按照“一室多用、便民实用”的原则,规范化建设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下设三级——网格长、协管员、楼长,按照“人在网中,以网定格”的工作模式将全村491户划分为53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网格长、协管员各一名,实现全村各楼的网格纵横全覆盖。秉承“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线干部就是一支部队”的理念,紧紧把党支部与网格、党员与网格长和协管员构成统一体,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的党群合一网格化管理体系。
“网格化”引领综治发展
东周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在硬件设施上与城市社区并无差别,但其住户延续了之前几十年的地缘关系,这使得农村社区的管理仍然离不开熟人社会的潜在影响。如今,全面实行网格管理,网格长、协管员、楼长各司其职,工作重心下移到三级网格。网格长负责该网络各项日常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管理,是网络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协管员是党的政策宣传员、问题信息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民生事项服务员,是网格的直接管理者,负责配合楼长开展具体工作,定期组织网格员反馈民情民意,采用“党建引领、党员主体、多元参与”的工作模式,通过当面沟通、建立微信群,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推动日常工作落实落“户”。
“网格化”促进乡风文明
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东周村的网格长和协管员切实做好带头示范和广泛宣传工作,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他们和村民们一道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进“一约四会” 、“一墙两榜”建设,在全镇率先建成红白理事大厅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破除陈规陋俗、推荐婚丧礼俗改革方案,从开展垃圾分类、创建洁净小区入手,民主评选出洁净家庭17户、当代乡贤1名、最美党员1名、身边好人1名、最美儿女5名、最美家庭5户,并成功举办了九九重阳节“东周村敬老敬亲”文化节活动,全力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网格化”助力集体经济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东周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突破性发展,建成全村3000亩油用牡丹基地,每年为集体增收30余万元;投资733万元建成3510平米临街商贸综合楼,带动50余户村民发展三产,为集体增收40余万元;另由村委提供场所,潞安益民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招聘本村妇女生产手套、工装等劳保用品,解决村内30余名中年妇女的就地就业,年增收3万余元。发展和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了项目推进有序、措施有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农村网格化服务工作正是体现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做法。目前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正在全国大范围内展开,成效已逐步显现。侯堡镇自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推行以来,全镇社会管理更加精细到位、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刑民事案件发案率和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大降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东周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在侯堡镇党、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网格化”来加强农村社区的管理能力,更是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办事效率,搭建了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平台,帮助建设初期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断完善,加快了追赶城市社区发展的步伐,帮助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初步实现了乡村振兴,打造出一个全省一流采煤沉陷搬迁治理样板村,为贯彻执行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襄垣县侯堡镇政府
责编:台畅 刘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