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市地处晋蒙交界处,是自治区对外开放、发展外向性经济的窗口和前沿,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晋商通往蒙古、俄罗斯的主要通道,是晋商“走西口”的重要驿站,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素有内蒙古自治区“南大门”之称。汉、蒙、回、满等15个民族群众在这里聚居,晋商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交相辉映。久负盛名的丰镇月饼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发展、在这里壮大,丰镇月饼的发展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丰镇月饼传承至今已有260多年,有当初的“胡饼”发展演化而来 。百年前晋商走西口,除经商贸易之外,还把山西的面食和烘焙技术带到丰镇,为丰镇月饼的制作技艺注入了山西元素。月饼作为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必备美食,承载有团圆之意,便是欢合圆满的象征。清末民国之际,历经悲欢离合的走西口人,在制法古朴的丰镇月饼上找到了思念和情感寄托。
丰镇市隆盛庄镇是丰镇月饼的起源地,乾隆三十三年,清政府招民在此垦荒建庄,概取乾隆盛世之意,定名为隆盛庄。清统一全国后长城南北结束军事对峙,继之以频繁的商贸往来。隆盛庄以南接内地,北依草原,凭借晋、冀两大商道交汇处这一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商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重镇。由于开荒拓垦,引来山西、河北等各地工商农户聚集于此,中原的制饼手艺在隆盛庄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之后旅蒙商贸逐步发展繁荣,“高热量、不易变质”旅行干粮的需求促进了丰镇月饼制作特色工艺的逐步形成,月饼成了商队的主要干粮和当地群众日常所食佳品。到嘉庆年间,形成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业,当地最有名的干货铺“上三元”,专门加工月饼干货系列食品,其制作手法又融合了回族食品加工工艺,各民族面食技艺在这里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丰镇月饼制作技艺。
丰镇月饼的独特,离不开丰镇的水和遵循多年古朴的制作方法,富含丰富矿物质的丰镇地下水与小麦粉、胡麻油、食糖、蜂蜜等绿色食材的合理搭配,经过混合烤制,插孔排气,便成了这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丰镇月饼。丰镇月饼刚出炉时,饼内层次分明、面锋如刀、入口松化,口味好、携带方便、不易变质,受到当地各民族群众及周边广大地区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丰镇月饼的传承与发展与时俱进,经过一代代丰镇人的勤劳开拓和创新发展,将传统无馅月饼延伸出浓烈草原风味的酸奶月饼、奶酪月饼及无糖月饼、五馅月饼等众多适合大众消费的月饼品种,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畅销大江南北,全国各地。2009年,丰镇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丰镇月饼”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丰镇月饼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称号;2023年7月丰镇市成功入选“月饼美食地标城市名录”,一个以月饼命名的地标美食名城诞生了。 “月饼美食地标城市”的成功创建,丰镇月饼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大力提升,将丰镇月饼这一标志性美食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丰镇月饼产业的发展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丰镇月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丰镇月饼流传百年不衰,不仅因为它独有的品味和风格,更因为在丰镇月饼中凝结着一代代人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印证着生活在丰川大地上世世代代的汉、蒙、回等各族人民对月饼文化记忆的守护与传承。月饼已不再是简单饱腹的食物,而是象征着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鲜活的文化符号。丰镇月饼经历了从传统小作坊到现代化规模生产的巨大变化,离不开一代代月饼传承人的接续奋斗,离不开各族人民群众制作技艺的相互融合,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是丰镇月饼的民族情怀,它的发展与繁荣体现了各族人民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结的智慧结晶,见证着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图、文/周军平 翟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