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河南讯 一大早,刘清勇提着两箱酸奶和一件牛肉,来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杨庙乡后店行政村刘珍庄自然村的居村联养点。正在屋里听戏曲的刘文生一见到刘清勇就赶忙起身相迎,“弟啊,你前几天买的牛肉我还没吃完哩。”
其实,刘清勇和刘文生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只是同村,按辈分,刘清勇喊刘文生为“哥”。刘文生身体有病,一生无儿无女。30年前,刘清勇的父亲刘金鹏看他生活困难,便主动照顾其生活起居。
2015年,刘金鹏去世。刘清勇毫不犹豫接过父亲手中爱的接力棒,肩负起照料刘文生的重任。给其送油送面,掂水做饭,6年如一日,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接过父亲接力棒,照顾邻居生活起居
春和景明,万木葱茏。5月4日上午,太康县杨庙乡后店村居村联养点内,20多名特困老人正在院子中表演担花篮。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老人的脸上。
81岁的刘文生由于驼背严重,他和另外几位老人坐在一旁观看,看到热闹处,就拍手叫好。刘文生是杨庙乡后店行政村刘珍庄村一名“五保”户。受上辈基因遗传影响,刘文生50岁时开始驼背,随着年龄增大,其驼背越来越厉害,后来必须需借助拐杖等辅助物才能行走。
1990年,刘文生艰苦的生活,被时任支部书记的刘金鹏看在眼里,他决定照料刘文生的生活。“文生,你到俺家去住吧,我来照顾你。”刘文生性格要强,他婉拒了刘金鹏的好意。
刘文生不愿意到自己家里居住,刘金鹏就经常往他家里跑。每次去,刘金鹏都带着一些蔬菜,隔三差五还会买点肉送给刘文生,让他改善生活。为了让刘文生吃上新鲜蔬菜,刘金鹏还在家里专门辟出半亩地,种上萝卜、白菜等蔬菜,收获后,储藏起来,定期送给刘文生。
一天上午,刘金鹏给刘文生送蔬菜的时候,发现刘文生感冒了,便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像亲人一样,在医院陪着刘文生打点滴。
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儿子刘清勇。帮助他人、团结邻里逐渐在刘清勇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2015年9月,刘金鹏因病去世。“叔啊,你咋走了啊,我今后的日子该咋过呀!”刘文生趴在刘金鹏的坟前,哭成了泪人。
“哥,今后我来照顾你。”父亲去世后,刘清勇接过父亲手中爱的接力棒,照顾起刘文生的日常生活。买菜送肉、拆洗衣服被子。刘文生驼背厉害,日常不能掂水做饭,刘清勇就一天三次给他做饭,等刘文生吃过饭,他再回家。
2018年夏天的一个夜里,刘文生家里的电灯坏了,接到刘文生的电话,刘清勇连夜帮他修好。
“哥,去乡里敬老院住吧。”期间,刘清勇多次劝刘文生去乡里敬老院生活。但刘文生说,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周围都是邻居,说话随便。我哪也不去。”刘文生语气坚定。
2020年5月,杨庙乡后店居村联养点成立。联养点距离刘文生的家不到一百米。在刘清勇的劝说下,刘文生来到了居村联养点生活。刘清勇仍像以前一样,每天到居村联养点陪他说话,给他洗脚,送牛奶、牛肉等。
连续多年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过重阳
微风吹拂,麦苗轻轻晃动。2016年,刘清勇在村委换届选举中,全票当选后店行政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开始关注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先后在村里成立了老年花蓝队、腰鼓队等,每周都在村文化广场进行表演。
为改善村里环境,刘清勇又买来绿化苗木,雇人把村里几处垃圾边角地和废旧坑塘,改造成小游园。如今,一到夜晚,村民三五成群在游园散步、聊天,好不惬意。
当年重阳节,刘清勇置办了三四桌酒席,把村里3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们邀请到村委,为他们过了第一届重阳节。“那天我们坐在一起,聊家常、叙旧事,可高兴了。”后店村74岁的刘金义老人回忆说。
看老人高兴,刘清勇又接连为老人举办了好几届重阳节。并且,每次都加入戏曲、舞蹈、小品和老年模特等表演,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品。
去年,后店居村联养点成立,村里一些特困老人集中到联养点生活。刘清勇干脆把重阳节搬到居村联养点内。表演节目,让子女给老人洗脚、磕头,全场真情流动,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重阳节增加了亲情感情,子女们越来越孝敬了。”后店村68岁的刘生福老人说。
除此之外,5年来,每逢节日,刘清勇还组织村民在村委会举行升国旗仪式。“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我觉得特别神圣和自豪。”村民王艳丽说。
“举办重阳节,弘扬了孝道文化,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家庭和谐。这个活动我会一直坚持办下去。”提起为老人过重阳节一事,刘清勇坚定地说。
(文、图/温放良 王慧星)
责编: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