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山西省交城县:创新为“魂”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2-01-1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冀美丽   加入收藏

新年伊始,战鼓声声催,奋斗正当时。山西省交城县迎着号角,用活政策“指挥棒”,把“四创战略”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根本抓手,以创新促转型,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全县产业创优,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实现“转型引领蹚出新路,挺进全省第一方阵”注入强劲动力。

政府主导 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心剂”

锻造强引擎,注入新动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交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优产业发展,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仅2019年就达到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达销售收入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达销售收入5%以上。2019年和2020年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均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以上。2018年以来,交城县委、县政府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奖励资金,重点奖励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等,进一步激励企业以强劲的科技创造力引领产业发展。

同时,交城县以“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为目标,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整合行业及企业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学研合作、高端人才引进、关键技术研发应用、3D技术打印、装备制造检测、线上线下工业展览、素质提升培训等高效服务。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将综合智力资源与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科技服务平台现已成为全县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数据技术支撑和科技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基地。截至目前,平台入驻企业503户,入驻服务机构20家。通过平台有12户企业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户企业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18户企业成功申报了山西省“专精特新”企业,有两家企业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四户企业评为山西省“专精特新”小巨人,8户企业评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两户企业股改上市,六户企业进入了上市后备资源库,为企业申报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12项,30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者及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培训人数达3244人次。

政策的保驾护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大提升了广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了交城县科技创新的步伐,为创建全国52家、全省唯一的创新县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产学研合作 助力企业驶入“快车道”

校企合作谋发展,产教融合绘新篇。2021年10月中旬,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正式落户交城经济开发区,来自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120余名师生先后前往交城县利虎、华鑫、宏特等几家优质企业开展了实习实训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并与社会接轨的平台。通过产学研互融、校企联动,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质土壤,让科技创新项目的成长能够更加“接地气、有根基”,同时,构建互利共赢发展生态链,推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交城县作为吕梁市东大门,有着独特的产业资源优势,本次与太原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充分体现了交城县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期待与交城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有更多合作。”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赵惠民表示。

“交城经济开发区作为交城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交城县将积极落实省市县人才服务政策,厚植人才沃土,加快推进‘五个一批、三个机制’工作,为开发区企业引进一批人才、为区内企业培养培训一批人才、孵化一批科研成果、建立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一批共建活动;并建立联络对接机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机制、建立科研创新共同推进机制,推动交城—太原理工大学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冰峰对双方产学研深度合作充满信心。

据了解,交城县规模以上企业与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合作联盟,共建创新创业服务与技术研发机构20个,2018年到2020年三年累计签订合作协议33项,联合研发项目209项,引进高端人才75名,技术型人才150名,科技研发人数达到620人。利用交城县科技服务平台、交城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中介机构12户,为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160余次,召开培训12次,共计1200余人。产学研一体化,为交城县开辟科技创新产业新场景,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锚定未来 唱响创新发展“好声音”

新型肥料是交城县支柱性产业之一。位于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的山西东锦肥业有限公司,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立足“三农”,精心“育肥”,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以科技为支撑,坚持创新,不断突破发展瓶颈。随着该企业年产86万吨绿色新材料项目一期工程的投产运营,二期工程目前已进入规划建设阶段。

山西东锦肥业有限公司年产86万吨绿色新材料项目总投资5.16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东锦肥业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硝基水溶肥和硝酸盐生产企业,年产值可达20亿元,年利润达2亿元。

东锦肥业副总经理闫先龙表示,一期工程中的年产15万吨造粒硝酸镁车间,首次使用单套设备智能连续生产线,通过突破产能瓶颈,工艺技改升级,吨产品能耗较以往生产线降低达50%,且通过循环水反渗透技术的运用,实现废水全部回用,生产成本的降低使得东锦肥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硝酸镁是作物吸收镁元素最好的肥料品种,因其全水溶、吸收快、无激素、无残留、利用率高、不会造成土壤板结等优点,在化肥产品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因工艺要求高、控制指标繁琐,容易出现产品结块、澄清度不达标等质量问题。东锦肥业独有的发明专利——一种球状硝酸镁及其高塔造粒方法的问世,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也使东锦肥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唯一高塔造粒镁生产企业。

此次东锦肥业年产86万吨绿色新材料项目的落地投产,不仅带来更多竞争力强、有市场、有效益的高端化工产品,还为交城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高新技术进步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交城撬起转型发展的新支点。

无独有偶,与山西东锦肥业有限公司齐头并进,同样以高新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还有山西华鑫肥业股份有限公司。

华鑫肥业利用华鑫焦化分公司自产的焦炉煤气为原料,形成年产20万吨合成氨、20万吨硝酸铵钙、40万吨硝酸氨、60万吨硝基复合肥的煤化工项目。为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环保要求,华鑫肥业投资2000万元建设年产5万吨工业级二氧化碳和年产5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自投产以来,以“鑫聚力”聚合硝基生态肥为代表的一系列华鑫肥料产品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其中,华鑫肥业产品硝酸铵钙出口澳大利亚、南美、巴西等世界60多个国家,交城县也因此成为商务部认定的“交城县化工产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华鑫肥业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艺技术,进一步结束了焦炉煤气“点天灯”的历史,这个项目把放散的焦炉煤气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能源化工产品,实现焦炉煤气的产业化、资源化利用,实现了“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转变,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走上了清洁化、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为全省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提供了支撑。

科技引领创新,助力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山西东锦肥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华鑫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型升级,是交城县各企业不断拓展创新边界的一个缩影。2018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16户,2019年增加到20户,2020年达到22户,2021年达到25户,占到吕梁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0%。产业涵盖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设备制造,医药生物技术、化肥等领域。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了全县企业发展的新“主角”,经济发展的“领航者”。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正在掀起交城产业发展的燎原之势,为交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澎湃动力。这既是交城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企业成长的“交城基因”,更是交城科技创新的奋斗样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交城县将一如既往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主导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县域主导产业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让创新真正成为交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和最深底色。

文、图/山西省交城县融媒体中心 冀美丽


0
上一篇: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院到瑞金市医疗机构调研指导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