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隔离点里最后十个人乘车离开,张欣宇和王磊有种功成身退的感觉,压在心里半个月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半个月前,他们成为了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一密接隔离点的“新手”点位长,突如其来落在身上的重担让他们倍感压力,每天一刻不敢松懈关注着隔离点里的风吹草动。
4月12日,张欣宇来到隔离点。第二天这里就要开始接收第一批隔离人员,但酒店的隔离措施还未完全改造好,尚未到齐的物资和人员让他不知该从何下手。镇城建中心的王磊本是带人在现场布置,了解到张欣宇的难处后主动提出留下,一起搭把手。
“太紧急了,一开始一问三不知,每天要报些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没到齐我都不知道。”在不多的准备时间里,这样的状态来不及持续太久,张欣宇和王磊必须立刻投入工作,“很多都是我们商量着来,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医护人员,打电话问相关部门,问在隔离点做过志愿者的朋友。头两天就是在不停打电话问各种问题中度过的。”一点点摸索出来后,“新手”点位长很快开始独当一面,成为隔离人员们暖心的依靠。
入住后的第五天,张欣宇和王磊便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凌晨12点左右,大厅前台的电话铃声突兀响起,24小时待命值守的保安接起后,对面传来的声音细若游丝:“喂,我突然发病现在全身动不了,能不能来帮帮我。”住在8321房间的隔离人员因为体内缺少微量元素钾元素,一直需要靠服用药物维持,但此次匆忙入住没有带上药物,长期未服药的他突然觉得身体不适,情况危急。
保安随即找到张欣宇说明了情况。时间紧迫,张欣宇让穿着防护服的保安先去病人房间,和病人对话确保对方神志清醒。另一头,张欣宇和王磊兵分两路,王磊带着医生和保安匆忙换上防护服,通过规定流程,紧跟着上楼查看情况;张欣宇留在监控室指挥,并立刻拨打120联系救护车。
“我们在赶来了”“病人现在情况还可以”“好,我还在联系救护车”……三路人马的对讲机传递着各方的实时消息,嘈杂的电流声掩盖不住每个人焦急担忧的语气。赶到8321号房间,王磊看到病人躺在床上,全身已经不能动弹,仅剩手部还可以活动。此时,病人焦急地表示想去趟卫生间,王磊第一时间背上他去厕所解决了内急问题。随后,三人合力帮他换好衣服,收拾好随身物品,扶他坐上椅子,搬着椅子把他抬到了一楼大厅。
没过多久,大厅外响起了救护车的警笛声,大家赶忙抬着病人帮忙送上了救护车。凌晨1点,看着救护车一路疾驰而去,大家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后续,张欣宇从医院得知,当时病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已经骤降了一半多,再晚处理的话,极有可能引起休克,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从十二点到一点,每个人都神经紧绷,短短一个小时的生死时速回想起来,依旧让人后怕。
走进密接隔离点的时候,张欣宇不是没有想过隔离点里会有阳性病例的出现,但这两例阳性病例却有点特别。在19日晚上出核酸检测结果时,张欣宇得知有两个小朋友的检测结果是阳性,一个5岁,一个7岁。张欣宇对他们的印象是“都很乖,每次核酸检测都会跟我们医务人员说谢谢、辛苦你们啦,都让我们很感动。”
懵懂的小朋友还不知道阳性意味着什么,只是家长们想到要让孩子一个人在方舱医院隔离生活,情绪异常激动,反复找到张欣宇要求陪在孩子身边。张欣宇第一时间帮家长积极对接疾控中心的工作组,最终考虑到5岁的小朋友年纪太小,同意妈妈陪在身边。另一位7岁的小朋友由于爸爸就是方舱医院里的医护人员,独自过去后将由爸爸照顾。
孩子们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和照顾,张欣宇却不敢松懈,更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和医护人员复盘隔离点的一系列工作,加强消杀。“知道有阳性的时候,倒来不及害怕自己感染的问题,第一时间就觉得心里咯噔一下,有多少工作人员、隔离人员有过接触?作为点位长,我要立马搞清楚情况做出安排,对他们负责。”
隔离点里千头万绪的工作,还要一项一项地去做。最多的时候,酒店里入住了七八十名隔离人员,从隔离区送饭、健康监测、消杀,到进行垃圾处理、上报信息、处理突发情况、订饭等,事情多而杂,每时每刻都在忙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大家相互支撑、鼓励着走过了这半个月,每个人都尽职尽责、毫无怨言。“4名医生是奉贤区血站和南桥镇社区卫生中心的小伙伴,大家都是年轻人,能聊得来,有过这段难忘的经历,我们也是建立起了革命友谊。”
4月27日,最后十名隔离人员被转运,隔离点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半个月的时光对张欣宇和王磊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体验,他们收获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也更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在最“硬”的隔离中,以最“暖”的服务为抗疫助力。
文/上海奉贤区南桥镇媒体中心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