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内部审计服务组织治理、强化风险防范职能作用日益凸显。但四个方面制约因素影响着审计职能作用发挥。
一是审计理念转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匹配。从常规审计到问题和风险导向审计再到绩效导向审计,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理念和模式在不断优化。而在此过程中,部分基层行审计人员没有紧随审计理念的转变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和思路,其表现为:一是对转变理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思维和模式,新理念、新方法的理解转化滞后,审计工作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基层央行发展的需要。二是对新时期风险导向、管理、绩效等审计模式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掌握不够,不能将新的审计理念、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审计并充分应用,使得审计的深度和高度难以向纵深拓展。三是审计的重心依旧侧重于查错纠偏,堵塞漏洞的合规性审计监督上,审计的咨询、建议等职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审计质量方法手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欠缺。目前,基层行很多审计项目受各种因素影响质量还不高,一定程度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把控还不到位。如项目计划安排方面,除完成“规定动作”,在自选项目上,缺乏结合本单位难点、热点问题以及新兴风险领域安排项目的主动性、针对性,审计工作的拓展和创新受限;在审前调查方面,部分行对审前调查不重视,审前没有对审计对象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线索进行全面了解,审计难以聚焦风险有的放矢,问题风险导向未能充分体现等。二是信息技术审计手段不多。目前央行各业务领域大多实现了业务的信息化管理,而基层行审计部门可运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未能与之相对应,较成熟的人民银行审计辅助系统也由于使用权限和业务范围所限,没有被广泛运用,基层行审计手段信息化水平远滞后于业务信息化发展,审计效率和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是审计成果运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不足。从目前基层行的情况来看,审计成果运用效果不佳、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一是对审计成果运用重视不够,重审计轻结果运用,成果运用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往往导致成果束之高阁。二是审计成果质量不高,对发现的问题分析、提炼不够深入,不能揭示问题背后更深层次体制机制性或制度流程等层面隐藏的风险,成果转化效能低。三是成果运用督促和效果评价不到位,成果作用发挥难保证。
四是审计队伍素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近年来,基层行内部审计履职重点和目标不断拓展,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复杂化、精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新时期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基层行,较高能力和水平的人力要素供给仍是短板,既懂审计又懂业务,既懂法律又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还普遍缺乏,基层行审计人员工作经历和知识结构单一、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审计方式方法和审计手段创新缺乏等仍是影响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
(文/人民银行沁源县支行 孟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