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康林芳的“新工作”

2023-06-16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加入收藏

年逾花甲的康林芳怎么也没有想到, 在外漂泊半生,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紧巴巴地过了大半辈子之后,竟然在家门口成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产业工人”。

康林芳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人。沙峁镇位于神木市中南部,黄河支流窟野河从西北向东南走从镇中流过。位于窟野河下游的沙峁镇和紧邻的其他几个乡镇一起被称为神木的“南乡”。

农户修剪作物  图/龙华集团

“以前的南乡是神木最穷的地方。”康林芳的回忆里,每至夏秋雨季,窟野河浊流汹涌裹挟着上游冲击而下的煤渣,横扫沿岸千棵草木,一路南去流入黄河。南乡的土地因为水流的冲击,地瘠沙厚,无煤少林,村民们燃炊做饭主要靠每年从河里捞来的碎煤和本就不多的山柴荒草。

“如果不是被穷日子逼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康林芳说,当时的沙峁镇流传着一句俗语叫:“水如油,炭如金,要娶婆姨攒三冬”。这句俗语讲的就是南乡人贫困的生活状态。由于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地里产出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一年的吃穿用度。因此每逢天降大雨,南乡的男人们就会放下手头的营生,跑到河里去捞炭,女人们也要到滩上去捡炭,然后换成钱勉强维持生计。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神府煤田的大开发,石角塔村周边几十公里外的城镇中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许多煤化工企业,外出打工成了石角塔乃至整个南乡村民们新的选择。

“在外面企业打一个月工比伺候庄稼一年都挣的多。村民们拖家带口、争先恐后地外出务工。”石角塔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军介绍,村子里现如今人口越来越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闲置的房子越来越多,撂荒的耕地也越来越多。

“其实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村里耕地的地力早已恢复,本来可以成为良田的土地却因为劳力不足变成了荒地。”李汉军说:“如何保障村里的基本农田耕作一度是村委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康林芳在外打工30多年后,在去年回到家,成为了留守村子的一员。一方面,今年已经62岁的她因为年龄的限制使很难再外面找到活儿干;另一方面,她的老伴患上了慢性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女儿又常年在外务工不在身边。她只能带着老伴回到村子一边重新拿起锄头种地,一边腾出时间照顾老伴的生活起居。

回到阔别多年的村子,康林芳才发现自己自幼生活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浑糊糊的窟野河水变清咧,河两边有了绿树野花,山也变绿了,以前漫天的风沙现在也没有了,宽阔的柏油路也通到了家门口。”康林芳一边感慨着家乡如今的绿水青山一边发愁:她一个人劳动力单薄,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积蓄和勉强伺候的几亩田地,将来可怎么维持生活?

2021年7月,陕西龙华煤焦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华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在石角塔村概算投资1.6亿元成立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公司,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农业。康林芳和村子里的乡亲们一起被招进了公司,签订了劳务合同,开始了在家门口的“上班”生涯。

“我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是5000元,全勤奖是200元,加班费每个小时25元,公司还给买了商业保险。”提到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康林芳满脸笑容:“目前是在公司建设的大棚里负责两棚茄子的种植看护。活儿也不重,给的钱也多,也有时间来照顾老伴。”

龙华生态农业基地  图/龙华集团

“目前龙华生态农业基地一期建设了日光温室20座、拱棚20座、高标准农田750余亩,各类果树4000余株、冷藏保鲜库一座、分包装车间一座,配套了5000多米灌溉主管网和12万米滴灌管。”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贺江林介绍,公司每年向石角塔村集体支付土地流转费50万元,吸纳周边近百余名村民进行长、短期务工。参与务工的村民年收入最高可达10万元,后期的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还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农业公司还高薪聘请了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让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多重增收的同时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培养培训,让村民有了“一技之长”,也为石角塔村今后的产业发展打牢了基础。

“年轻的时候种了那么长时间地,到老了才知道地怎么种才种得好。”康林芳心中还有个“大计划”:在基地务工几年彻底掌握技术后,自己和街坊邻居合力投资建设一个大棚,那样收入就更高了!

“基地的产出直接送进了龙华集团的员工食堂和员工家庭的厨房。龙华集团有2000多名员工和万余名员工家属,生态基地的农产品不会存在销售难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贺江林表示,这是龙华集团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全新设计的“龙华方案”。

“反哺社会是企业的责任!”龙华集团董事长高杰表示,用实际行动实施以工补农,用获得的积累回馈陕北黄土地的父老乡亲,是企业立足石角塔村,发展生态种养殖农业的初心。“通过帮扶起步,联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据了解,2021年,神木市根据“政府倡导、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的思路,在市域内精选211户经营状况和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企业与全市181个村建立帮扶关系,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下午五点,康林芳和工友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说说笑笑的向村里走去。在走出基地大门后康林芳又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门两侧墙上的标语在阳光下的折射下仿佛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标语是两行大字: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

(文/《经济》杂志  通讯员孟阿曼)


0
上一篇: 山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交口分公司:“以练备战” 筑牢防汛“安全堤”
下一篇:山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离石分公司开展安全日咨询活动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