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马场梁观景台上眺目远望,满目的绿色映入眼帘,绿浪层层,或深或浅,无处不在。
“樟子松、侧柏、杨树……这里的树种近十种,地上草每年都可能不一样,雨水调和时,随便什么草籽都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看着眼前的层层绿色,随行的旗林草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曾经的马场梁这里水草丰美,植被茂密,常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是优良的牧场,因此获得了马场梁的美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由于人口增多后的滥垦滥牧,致使土地沙化加快,马场梁变成了“沙子梁”,“无风沙满地,有风沙满天”,风沙吞噬了农田,农牧业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贫困。
从1989年开始,敖汉旗委、旗政府启动实施了马场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对涉及的三乡两场进行了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以带网片、草灌乔、多树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投入除群众自筹外,主要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中外合作造林项目等国内外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目前这个工程有林面积已达到121万亩。
近年来,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总体布局,敖汉旗以退化林分改造为重点,依托重度杨树退化林分改造工程,又新建了以元宝枫、文冠果、樟子松为主要树种的精品示范工程3000亩,山杏改接大扁杏320亩,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目光转向马梁场西北部的三十二连山,由三十二座峰峦起伏的山头相连的山上遍布绿色,山坡上的梯田一眼看不到边际,风从远处山坡吹过,耳边只能听到叶与叶的轻语。心旷神怡的景色,很难让人想象到曾经“天降二指雨,沟起一丈洪”的场景,这里曾是赤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
“环境恶劣,我们就改造环境!”“不干不行,干就干好!”上世纪90年代后期,敖汉旗组织全旗开展集中连片的山地综合治理大会战,敖汉人民的口号掷地有声。春天植树种草、夏季造林整地、秋天修整水平梯田……三千干部下基层,十万群众战山川,扛锨轮镐,在山间沟畔逶迤十数里。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亩,修剪水平梯田10万亩,瘦骨嶙峋的鸡爪子沟在奋战中成为历史。
还以青山,报以金山。现如今,该流域内粮食年增产30万公斤,山杏等经济林直接经济收入近8万元,新增优质牧草20万公斤、优质草籽2万公斤,基本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从风沙遍地,到如今全旗572万亩林地面积,正是敖汉人民几十年不计得失、全旗奋战的治山治沙治水,才让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这沁人心脾的绿,成为敖汉一个响当当的代名词,荒山披绿,荒山产金,敖汉旗在绿色中崛起,在绿色中走出一条生态富民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