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鸣鹫镇猛拉村,一场雨过后,村后青翠的山峦隐入薄雾中,半山腰处,蔡保红正拿着锄头弯着腰,给种植在林下的黄精除草。“我们这里属山区,海拔高,气候的凉爽,空气好,自然条件适宜,很适合发展中药材黄精种植。”
今年48岁的蔡保红是土生土长的猛拉村人,从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起,二十多年来蔡保红一直在山坡上耕作,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性和敢闯敢干的性格,蔡保红在村里盖起来3层小楼,又买了两辆面包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火。
“早些年,在地里抛食不容易,玉米、土豆等作物价格低,有时候一年忙到头只能混个温饱,根本存不下钱,家里年年是村子里的贫困户。”蔡保红说。
好日子是从2003年才慢慢有了起色的。那年,当地烟草部门帮助猛拉村发展新烟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蔡保红当年种了11亩烤烟,收入将近两万元。
收入稳定后,蔡保红走多元化种植的路子有了底气,“羊肚菌、生姜、万寿菊……这些年我先后尝试了十多种经济作物,别人种的我都种,别人不种的我还种。”蔡保红说。
以前的村里产业种植单一,农业基础设施又差,农作物种植效益不高,村民们收入普遍不高。2014年,为了改善村民生产活条件,稳定烟区发展,当地烟草部门出资229.6万元,先后修建沟渠和机耕路12400米,地边小水窖30多口,帮助村民们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
猛拉村土地疏松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黄精生长,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蔡保红敏锐的察觉到种植黄精大有可为。2021年,一次偶然机会,蔡保红了解到黄精的市场行情后决定一试,当年,他种下了4亩黄精。
蔡保红的黄精种植棚 李硕 摄
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作为3-4年期的经济作物,黄精不同于蔡保红以往种过的任何一种作物,苛刻的生长条件需要更加科学的种植与精心的管理,土壤、气候、施肥、浇水、管理出一点差错都会影响黄精的生长,为了种植好黄精,他每天都到种植棚里查看黄精的生长情况,调控水肥、预防病害,摸索种植技巧,总结经验。
黄精喜人的长势,让这个第一次种植就取得成功的庄稼汉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陆续有村民来参观他的种植地,向他请教经验。蔡保红也乐意分享他的研究成果,“等我今年赚了钱,带着想种的人一起种,争取形成规模,有钱大家一起赚。”蔡保红笑着说。
黄精长势喜人 李硕 摄
眼下,蔡保红种植的黄精已经到成熟期,预计亩产能达到5以上吨,按照今年15块钱一公斤的市场价格,这些黄精给他带来的收入不会低。(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