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工程实训室,模拟新能源汽车的检测与维修;在智能制造实训室,模拟自动化作业的加工、装配流程;在电商直播实训中心,模拟店铺运营、直播带货的实践演练……走进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一个个“实战”教学现场,正在以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火热实践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更好地培养大国工匠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聚焦提质培优 夯实多元育人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是门槛低的教育,学生上升通道不畅、不宽,这被认为是其成长发展的关键“瓶颈”。“无奈的选择”“门槛低的教育”等偏见,让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而在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打开了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搭建了职业教育人才发展的“立交桥”,将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跑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有力支撑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被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从‘层次教育’‘兜底教育’到‘类型教育’‘多元教育’的改革突破,扭转了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传统认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为我们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尹成新表示,随着“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被打破,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发展“天花板”被打破,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发展迎来了蓬勃生机。
从一所普通的县域职业中专校发展成为拥有中专、技工、技师3个办学体制,现有1.5万名学生的安徽省A类中职学校,该校不断健全办学体制、完善育人机制、提升内涵质量,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升的跨越发展,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均位列安徽省前列。
作为宿州市唯一一所全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安徽省认定的18所优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该校连续十一年在全省中职学校中,保持职教高考本科人数排名领先的位置,并且始终保持全市第一。2024年该校在安徽省职教高考中再次全省领先,成功考取职教本科276人。
优化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该校现有励耕教育系、经贸旅游系、现代服务系、智能制造系、汽车工程系、计算机系、体育运动系、艺术与建筑系、提质培优系等九个系,其中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等3个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获评安徽省优质技工学校建设项目单位。
让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该校以提质培优为主线,激发办学活力,扩大贯通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完善现代职教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 拓展协同育人
如果说一系列深化改革擘画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蓝图,那么学校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一项项扎实有力的举措描绘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让职业教育真正实现“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为了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该校2019年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成立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灵璧分院,同年成立灵璧县技工学校,因校制宜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扎根灵璧大地,办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为深入契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共融的良好局面,合肥工业大学充分发挥资源和学科优势,从顶层设计、专业引领、师资培养、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共同打造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地。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为了让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趋势和未来相结合,学校设置数控加工、汽车维修、机械装配、电气自动化、食品加工等深受欢迎的专业,开设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班”,设立轴承产业学院,筹建食用菌产业学院,探索“校中企”职教模式,推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2023年,“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灵璧分院高质量发展项目”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创新试验典型项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样板模式。
既合当前之需,亦谋长远之计。
围绕灵璧县百亿轴承产业,该校与宿州市四联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宿州海纳百川轴承有限公司、久研轴承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联合创建灵璧现代轴承产业学院,打造以产业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培育轴承产业创新型人才。该产业学院成功入选2023年度安徽省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为助力灵璧打造高端轴承产业科创“新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从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到校企合作,该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努力培养更多贴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围绕全县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该校与颐高电商、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攀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通过捐赠设备、共建实训基地、设立冠名班等方式参与办学,与学校共同开展学生就业创业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
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该校积极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等多种合作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取得积极成效。“学校目前正与深圳市张帆服装有限公司洽谈共同发展服装专业,同时与更多外地企业探索深化合作打出‘组合拳’,努力为灵壁县职业教育提供更多创新发展的优秀范例。”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胡振义说。
培育工匠精神,打造技工摇篮。通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升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也更清晰。该校每年培养中级和高级技工2000人以上,为高职及以上院校输送优质资源4000人以上,成为全省培养和输送优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借助合肥工业大学、洛阳轴承研究所专家团队,梯次化、精准化培育中青年教师,一批技师在全省、全国竞赛中拔得头筹,该校教师团队在全省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中连续三年蝉联第一。
传承非遗文化 赋能特色育人
中国优秀非遗文化进校园,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2022年,该校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在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赏石社团、泗州戏社团、菠林喇叭社团、钟馗画社团、剪纸社团、磬石琴社团、灵璧石工艺品社团等非遗传承特色项目让同学们离民族文化更近了,也让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同学们心里生根发芽。
在赏石社团教室内,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奇石,有的石头市场价值上千万元。为了将非遗文化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文化,灵璧赏石艺术非遗传承人张超老师将自己收藏的石头无偿带到学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民间瑰宝的独特魅力。“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张超老师将自己二十多年的灵璧石鉴赏心得倾囊相授,并将亲自编著的30多万字《灵璧石鉴赏与收藏》中的内容编写为《灵璧石知识教材》,提供系统性传承和推广的知识载体。
除了价值不菲的灵璧石,白灵玉石巧雕、线刻石画、磬石乐器、砭石小件旅游产品这些磬石工艺品也成为了灵璧石工艺品社团学生们学习传承灵璧石文化的又一载体。他们通过文化创新的理念,创作出许多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活跃了非遗文化产品市场,丰富了灵璧石文化的内涵。
不仅让石头“好看”,还能“好听”。近年来,灵璧编磬专家研发生产了磬石琴,这种琴结构似古代的捶琴,便于携带和演奏。灵璧磬石琴有众多品类,有的是23片,有的是36片,还有的工匠用大块石头作盒,将琴片嵌在石中,古朴典雅,别具匠心。在展现灵璧石神奇魅力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磬石琴演奏非遗传承人杨慧敏老师曾多次带领磬石琴社团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演出,将灵璧石的天籁之音传播到海内外。
自幼生长在梨园世家的杨慧敏同时也是泗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泗州戏是安徽的地方戏,它和黄梅戏、庐剧、徽剧并列为安徽省四大剧种,现流行于安徽江苏两省。它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了国戏行列。其唱腔念白既有北方戏曲的慷慨激昂,又有南方戏曲的温柔舒缓,有难度极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间琴书的平实质朴。为了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戏曲文化传承守护下去,杨慧敏培养了泗州戏学生近千人,将泗州戏这颗皖北名珠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菠林喇叭也在该学院得到了“活态”传承和拓展传播。菠林喇叭是皖北地区民间器乐中最具代表性的鼓吹乐种之一,其演奏风格集中表现了既有南派唢呐高亢嘹亮又不失温柔细腻的独特气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该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其主要传承人是以周性为主的喇叭班,也称“周家班”。菠林喇叭社团聘请第五代传承人周本银和第六代传承人周劲松进校园,打破了家族内传承的壁垒,让传统的民间演奏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不仅要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而且还要让其长驻校园,将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下来。没有了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面临断链和失传的问题,这也是“活”的文化及其传承中最脆弱的部分。在非遗传承学院,教师队伍均由“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组合而成。他们将承载着灵璧人精神血脉的独特文化印记代代守护、薪火相传的同时,和学生们一起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重构非遗传承与学习内容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当前,我国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庞大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团队都将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从能工巧匠到大国工匠,从高技能人才到科技领军人才,职业教育正在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架设技能提升的完善体系,让创新才智在生产一线和科技前沿充分涌流,让技能人才在火热的实践中淬炼成栋梁之材。
乘着现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东风,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拉长教育链、提升人才链、衔接产业链、推动创新链,建立起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赵菊、叶道明/图由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