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三有”刘桂元的故事

2024-08-26 来源:运城日报 未知   加入收藏

金庸笔下“风陵渡口初相遇 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风陵渡,有一种专属的香甜——风陵渡点心,层层翻酥、入口即化、香甜细腻,恰如苏轼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身为运城人,你可能没有吃过风陵渡点心,但你一定听过他的大名。

风渡陵点心制作技艺已有千年,猪油与水和面,外皮层层翻酥,仅靠白糖、芝麻等拌馅,简单的食材做出难忘的美味,由此制作技艺在2018年被列入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要说风陵渡点心,就必须说风陵渡镇的东风食品厂。这里,不仅有“浮光深浅浓醉后,画里荼靡润桃酥”的桃酥,有“小饼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的月饼,有“食得人间清凉味”的绿豆糕,有“金黄酥皮裹甜馅,一口老婆饼味先”的老婆饼等,品种繁多、包装朴实、价格实惠,诗意的传统礼仪之美也满足了人们选送礼物的初心。

1993年成立的东风食品厂,从国企走向民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从管好一个人到担当一群人的生活,从拉着平车在小镇上叫卖到销往全国,从突破瓶颈期到再上一层楼,从名不见经传到申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只求生存到如今能回馈社会,并不断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从生存意识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企业文化意识的觉醒与建立……要走多少路,历经多少碰撞和等待,才能从这“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泥泞中跋涉出来,成就今天响亮的“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三有企业,我们不得不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一个人——东风厂厂长刘桂元。

 

富而有责 责在共同致富

刘桂元出生在永济市蒲州镇杨马村,农民特有的淳朴与踏实,就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创业后,刘桂元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时刻不忘回报桑梓,在扶危济困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高度。在风陵渡一带,刘桂元急公好义、帮助他人的故事很多。只要有人找到刘桂元,他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们渡过难关。

风陵渡有20余家个体经营户从事点心这个产业。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在刘桂元看来,同行是“亲家”。个体户进原料少,没有议价权,刘桂元就按照进货价将原料转售给他们;个体户生产设备更新不及时,刘桂元就免费将生产设备借给他们使用;今年市场上流行某种款式的外包装,刘桂元便主动招呼大家到厂里拿货……甚至在企业家看重的利润方面,刘桂元也作出了“牺牲”。

以最便宜的点心为例,按照市场价格,东风食品厂的出厂价是每公斤16元。往上看,其他厂子的同类食品定价大都在20余元;往下看,刘桂元完全可以选择利用“大身板”,以打价格战的方式击垮这些同行,实现一家独大,但刘桂元选择了根据自身生产成本、个体户的利润空间和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进行定价。

“参考同行一些大厂的做法,我完全可以将价格定的高一点。但风陵渡点心是一个地方风物,这里的老百姓逢年过节、红白事,都讲究带着几包点心串门。我不能让老百姓觉得点心越来越贵,买不起了。另外,风陵渡点心制作技艺是属于风陵渡的,属于芮城的,只有整个行业越做越大,东风食品厂才会越来越好。击垮了他们,‘东风’也长远不了。” 因此,虽然东风食品厂每年消化农副产品800余吨、产量1000吨,但利润始终处于同行业较低水平。

这些年,共帮衬多少人一起致富,刘桂元记不清了,他始终琢磨的是,怎样才能拉扯更多的人共同富起来。这样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大小不一,人员有别,但累计起来,却是了不得的功德。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折射着晋商“义利合一”的思想和浓浓的人情味。他以“一人富而富天下”的胸怀,带动更多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富而有义 义合家文化

东风食品厂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善待员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文化’”当作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秘诀之一,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也做到了不减一名员工、不减一分钱工资、不减一分钱福利待遇,让员工真正拥有主人翁的尊严感、家的归属感和发自内心的获得感,进而升华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苏康峰从北京携佳人归、杨艳霞的胆结石手术、姬晓华从工作到结婚,刘桂元像家长、像大哥、像师傅,里里外外操心,上上下下过问,东风食品厂的“人情味”成了职工们最珍惜、最看中的。

“我觉得跟着刘叔干,有奔头。在公司工作期间,我买了车,买了新房,可以说,东风食品厂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苏康峰说;“我结婚时没钱没房,全是靠我姨父贴补了十来万才把媳妇娶回家,这两年,我们买房、买车,姨父也帮了不少”姬晓华这样说;“做人要讲良心,厂子待我们这么好,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杨艳霞这样说,……员工们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升华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在这一过程中,老板一个人赚了钱不是好事,只有与职工共享发展成果,让所有人都能赚钱,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刘桂元坦言,这些年来,东风食品厂一步步发展壮大,职工功不可没。一组数据足以证明刘桂元的话:建厂31年来,从来没有欠过薪;过去的15年间,员工人均年收入从4万元提高到6万元。

 

富而有爱 大爱济社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里的诗句,深深打动着刘桂元。

企业做大了,有了经济效益,刘桂元转而开始回报社会,他热心公益,扶危济困,急人所难,乐善好施。

杨马村修路,刘桂元二话没说捐了1万元;村里修建老年活动中心,刘桂元又掏出了1万元;村民杨狗狗妻子住院、翻盖房子,刘桂元一次拿了4万元,另一次拿出了6万元;村民姚小青烧伤治疗,刘桂元主动拿了4万……,28年来点点滴滴的捐助,汇成了“在我们村,有事找桂元”“十年、八年才能出这么一个人”群众的最高评价。

28年来,刘桂元以个人或企业的名义,累计为社会各类公益事业、扶贫帮困捐款捐物总额30万元,惠及“危、急、病、贫、困、穷、学”各类群体。刘桂元及其家庭因此获得了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运城市文明家庭、芮城县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刘桂元不仅用信誉和品质为自己打造了一枚熠熠生辉的“胸章”,更用真诚和担当为企业家们树起了一面“旗帜”——“努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做回报社会的典范”。他身上闪耀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的光芒,是新时代老百姓身边的楷模。

一个大写的东风人屹立在风陵渡黄河岸边,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和标志。

(来源:运城日报 李学武   姚建军)


0
上一篇: 廉洁警钟常敲常响 廉政意识常增常觉——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河曲分公司党总支主题党日侧记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