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推动安全生产的强大引擎,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潞安化工余吾煤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团队渐具规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
建机制搭平台 释放创新潜力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雷达、探照灯、显微镜’作用,打造适应企业发展的一流创新生态。”该公司第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为全年科技创新工作定下了总基调。
近年来,该公司从加强机制建设入手,出台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实行了科研项目与技术双负责制、项目失职问责制及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制,根据每个项目的实施情况、应用效果对项目负责人进行相应奖励和考核。推行了《科技项目组运行激励管理办法》,实施了“442”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出台并实施了“一高地、三评比、六平台、七小组”的“1367”创新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挖掘“群众智慧”,形成了“人人皆可创新”的生动局面。
通过建规立制,点燃了科技创新引擎,科技创新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整体提升。在科研项目方面,实施科研项目61项,其中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在创新方面,三年来共完成创新项目890项,取得专利授权27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49项。其中,获集团个人命名的周建伟孔板流量计、牛国强断带抓捕装置等成果,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长治市“五小”创新“优胜单位”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山西省“五小”创新“优胜单位”荣誉称号。
攻课题创实效 激发创新活力
余吾煤业公司立足科技赋能,通过技术革新、设备引进、课题攻关,重大灾害防治技术取得系列突破,诸多先进技术在关键生产环节落地见效。
瓦斯治理方面,该公司持续试验U型地面抽采井,日产气量最高达到9200m3,同等抽采效果较直井节约费用2500余万元,同等治理煤量下抽采效果是直井的3.8倍。引进一钻一视频,探索二次提浓、规模造穴等瓦斯治理技术,使巷道支管抽采浓度稳步提升至30%以上。同时多维度推进瓦斯利用技术,实现“低负压抽采瓦斯乏风氧化、高负压抽采瓦斯瓦斯发电”瓦斯利用格局,瓦斯利用率达到57%。 矿压治理方面,率先引进地音、电磁辐射监测系统,无人机航测技术,丰富了“井-地-空”矿压立体化监测体系;开展爆破断顶、水力切顶、底煤爆破技术,形成“三强两限两联动”矿压治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望闻问切疗验”六步法,探索出一条深部矿井矿压治理的“余吾模式”。
高效掘进方面,推行“一面一策”和“一段一策”差异化支护方案,细化形成22种支护方案,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快速掘进,掘进效率提高33%。引进了山西省井下现用最大直径的盾构机 “潞盾一号”,最大日进尺达13米,最大班进尺6.6米,创造了大断面岩巷掘进306.9米的最好成绩,为生产效率提升和员工作业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志清在2024年新年致辞中指出:“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科技精英,是我们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余吾煤业公司秉持“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人岗相宜、自我实现”的人才理念,不断加强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力争“人尽其才”,通过“六步六法”大人才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人才发掘、培养、使用机制,搭建了广阔用人平台。力争“才尽其用”,制定了《新招录大学生培养计划及考核制度》,创新了高学历、高技能(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了专项补贴。充分运用“引、稳、安、留、效”用人方针,加强对联建队组熟练工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争“才为我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深度合作,引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潘一山院士、河南理工大学曹运兴教授等专业技术团队,形成以专家带头、骨干带动的高效研究创新团队。
事业发展,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通过综合施策,目前余吾煤业公司本科以上学历达到在册人数2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超过800人,大师工作室4个,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文/潞安化工余吾煤业 郭艳波 郝军 杨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