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五届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河北省易县恋乡·太行水镇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等中医药专家、学者及中中医药从业人员、相关企业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易水学派研究分会、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易水学派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设主论坛和6场学术报告论坛。大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研讨,进一步推进易水学派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持续促进易县中医药事业和医养康养产业长足发展、有力助推保定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活动期间,同期举办恋乡·太行水镇“易水学派医养康基地”项目奠基和易水学派博物馆开馆。。
“易水学派医养康基地”规划总占地1000亩,预计建设周期为四年。该项目将成为中医易水学派链接多产业成果转化的桥梁,助力易县成为一流康养旅游目的地。
“易水学派医养康基地又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企业对文旅行业融合康养产业的新探索和实践。”河北百悦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翔宇介绍说,易县重点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发展可能性,够借助这座千年古县的易水河畔得天独厚的土地,去实现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愿景。我们也相信,易水学派医养康项目一定会成为中医易水学派连接多产业成果转化的桥梁,更好地服务来自各地的客人,助力易县成为一流的康养旅游目的地”。
易县易水学派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70㎡,整体建筑布局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为中医药科普观影室、中草药标本展区(道地药材、珍稀中药)、动植物、矿物展区等。地上一层以易县中医药文化主题浮雕墙+展板+展柜+多媒体触摸查询屏的形式介绍易水学派的发展历史、代表著作、学术观点、重要影响以及实物展示等。地上二层为易水学派研究中心示教室。整体建筑造型以新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以白色墙面为主,融入花式砖墙元素,透而不通,建筑风格与现有建筑风格前后呼应,建筑形体干净、整齐,简洁、明快。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吴刚说,河北是中医药文化大省,金元时期的两大中医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均起源于这里。河北把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的全面发展。保定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谋划筹建国际医疗基地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易县作为中医“易水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众多基层中医骨干,对于发展中医、繁荣中医、更好服务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张伯礼院士围绕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做学术报告。他说,“易水学派”文化源远流长,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巨大。易县自2016年以来,已经先后举办4次研讨会,今年是第5次,研讨会的陆续举办很大程度推进了“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研究与创新发展进程。各级易水学派学会要加强“易水学派”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扩大“易水学派”影响力,为提高中医药临床工作水平。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易水学派力量。
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入选首批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名录。金代医者张元素是今易县人,其创立了脏腑病机辩证学说。后经其弟子及后世私淑者的不断发挥,逐渐形成了以张元素学术思想为核心的医学流派“易水学派”。近年来,易县持续开展“易水学派技法走基层·促进健康乡村建设”“中医药文化夜生活”等活动,在乡、村两级大力推广易水学派中医适宜技术。目前,已建成了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27家乡镇卫生院为枢纽,469个村卫生室为基石,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针灸、艾灸、拔罐、牵引等中医特色服务,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廉价、便捷的中医特色诊疗服务。
11月4日,第五届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河北易县恋乡·太行水镇开幕。郭恩桥 摄
11月4日,大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围绕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做学术报告。 马原 摄
11月4日,“易水学派医养康基地”启动现场,马原 摄
11月4日,“易水学派博物馆”开馆仪式现场。郭恩桥 摄
(来源:易县电视台 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