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一碗米线牵味蕾 一份坚守创事业

2024-11-12 来源:经济网 未知   加入收藏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张寿兰有节奏的挥动菜刀,砧板与刀刃的碰撞声在厨房里回荡,宛如一首悠扬的美食序曲。


张寿兰制作的过手米线。摄/杨彬


张寿兰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的“郎光杨定广过手米线店”的老板娘,她和丈夫杨定广共同经营着这家米线店。妻子张寿兰主掌后厨,以其精湛的厨艺确保每一碗米线都能达到最佳口感;丈夫杨定广则负责前厅经营,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食客们的喜爱。

一大早,米线店食客络绎不绝。只见张寿兰手法娴熟地将吱吱冒油五花肉剁成细腻的肉泥,接着,她又舀起一勺醇厚的稀豆粉,与肉泥均匀搅拌,装盘后再点缀上烤肉、香菜、花生碎和小米辣,一份色香味俱全的过手米线“帽子”便制作完成。

杨定广则早已备好托盘,将精心制作的“帽子”摆好,再搭配上两碟色泽红润的米线、一碗酸甜可口的杨梅酸水以及一碗热气腾腾的干萝卜排骨汤,一份独具阿昌族风味的特色美食——过手米线,便呈现在了食客们的面前。

刚一端上桌,客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调味、搅拌,“帽子”与米线在口中交织,鲜、辣、香、醇,各种味道在舌尖上绽放,不一会,一桌美食便被“光盘”。

张寿兰夫妇经营过手米线已有二十多年,这家小店已经从最初街边的一个临时小摊位,发展成为如今拥有两栋小楼的小有名气的餐馆。

“我是从芒市特意赶过来的,其他店吃不到他家这个味道。”一位客人说自己是张寿兰家的“忠实粉丝”。

在整个德宏州,阿昌族过手米线店多达300余家,它们各具特色,有的是米线Q弹润滑,有的是配菜让人眼前一亮,还有的以炸菜的酥脆吸引食客。而杨定广家的过手米线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则是“帽子”的口感香润。

据张寿兰介绍,“帽子”的香,源自新鲜的食材和恰到好处的烤肉火候;而“帽子”的润,则得益于猪肉肥瘦比例的精心调配以及肉与稀豆粉比例的完美融合。因此,在食材的选择上,张寿兰尤为严格。猪肉来自指定的供货商,确保现杀现送;杨梅酸水是天然发酵的,稀豆粉浆更是由张寿兰每天清晨亲手熬制。正是这份对食材的极致追求,让张寿兰成为当地的“过手米线专家”。

然而,“专家”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张寿兰说,一开始,没敢想那么多,只想着要多赚钱,好给小儿子治病。要照顾小孩,既不方便外出务工,又无法好好照看田地,想来想去,夫妻俩想到平日里大家伙一起吃饭,大家都夸妻子张寿兰拌过手米线的手艺好,于是两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摆个小摊,开始卖过手米线。

一开始,小摊的生意并不景气,夫妻俩很着急,每天都认真复盘当天的生意情况,仔细分析客人的用餐反馈和意见建议,并记下常客的口味偏好。“做餐饮,客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提的意见建议我们都认真记下来,慢慢改进,这才有了现在的独家味道。”张寿兰感慨地说。

米线店生意平稳之后,张寿兰夫妇又在旁边开了一家小卖部,并成为陇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零售客户,该局客户经理很关心杨定广一家人的经营情况,经常到店拜访,指导销售。客户经理建议杨定广不要局限于户撒这一小片天地,要学会运用现在新兴的手段扩大知名度,这样就不仅有来自德宏当地的客人,甚至还会有来自全国天南海北的客人慕名而来。

去年4月,客户经理得知陇川县要举办“昌乡美·梅之恋”正宗户撒过手米线比赛的消息后,立即联系了杨定广。杨定广一看,这是个展示自家实力的绝佳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多轮激烈的角逐,最终有11家米线店荣获“昌乡美·梅之恋”2023年正宗户撒过手米线比赛“优秀奖”,杨定广家脱颖而出登上榜单,“户撒郎光杨定广过手米线店”也成了陇川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


杨定广夫妇参加过手米线比赛。供图/张寿兰

 

随着名气的不断提升,前来品尝的食客络绎不绝,但夫妻俩始终坚守朴素初心:“我们想认认真真做好每一碗米线,个个爱吃,人人满意,我们就觉得很高兴、很满足。”杨定广说。

(文/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杨彬)


0
上一篇: 温暖之煤,大爱无疆 — 国企担当,永跟党走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