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矛盾、邻里纠纷、看病买药、断电断水,不管大事小情,只要有网格员在,都能快速解决。”在渝水区水北镇,常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蓝色马甲,风雨无阻地穿梭于网格内的每一处角落,宣传政策、调解纠纷、排查隐患……形成了一道道不可或缺的“蓝色风景线”。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近年来,水北镇以“网格化”模式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作为“书记领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项目,致力于探索“网格化”模式,聚焦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治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完善制度建网格,延伸治理“微触角”。土地矛盾、家庭纠纷一直以来是困扰乡镇的难题,如何找到治理的“金钥匙”?网格化服务管理是联系着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乡镇高质量发展凝聚大力量,破解着基层治理的奥秘。
水北镇按照“方便群众、便于服务、规模适度、全面覆盖”的原则,统一将176个村划分为102个基础网格,所有住房、商铺、公共基础设施、耕地、山林流域等均纳入网格服务管理,实现了网格划分无盲点、无遗漏、无死角、无重叠。网格划细、织密、做实之后,问题发现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服务群众在网格、责任落实在网格,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多元融合,筑牢乡村治理“堡垒”。“谢翔,又来村里走呀,多谢你上次帮我修了下水龙头。”每到星期二,水北镇机关干部谢翔便会来到所蹲点的上村村委,与网格员、村干部等主动上门与群众话家常,了解村情民意,与村民不单单是刷个脸熟,而是交成朋友,每当接到村民的求助电话时,也总是第一时间过去帮忙。
水北镇强化党建引领,按照“一个网格一个党小组”的标准,在每个网格内建立党小组,整合机关党员、群团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参与网格治理,结合各村实际,将镇领导干部分别安排挂点联系21个村(社区)党支部,并由镇领导担任网格长。同时,从村民小组长、“五老”人员、致富能人和有履职能力党员等群体中择优推荐担任网格辅助员及网格义务辅助员。实行镇干部“周二传帮带”工作举措,按照“一周一小排,一月一大排”的工作方针和“属地管理”和“片点结合、以点为主”的原则,组织网格员、村干部、蹲点干部、志愿者等人员走村入户,有效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网格,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实现网格化管理与基层党组织良性互动。
深入群众,增强乡村治理“引擎”“不一定是我绳子断了,可能是你孙子玩断的。”“你胡说,我孙子明明没有碰到。”水北镇金星村网格员符草生日常巡查时,发现村民符连根和符顺保正在激烈吵架。原来是符连根在健身器材上私自拉绳子,忽然断开划伤了符顺保孙子的脸。网格员符草生查看监控了解真实情况,对两人进行了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调解,最终他们重归于好。
这是水北镇加大网格巡查,高效推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个缩影。热心用情,矛盾在哪网格员第一时间在哪,在水北镇网格员工作群体中,是普遍真实的存在。水北镇针对村民“早出晚归”特点,依托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联合派出所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日常巡查、“平安夜巡”、专项宣讲等活动,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入户走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政策法规宣传、乡风文明引领等方面发挥实战作用,全力为居民排忧解难,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具体生动的案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居民自治、部门联动、网格支撑的多位一体网格化治理模式。
(文、图/水北镇人民政府 梁雅芳 符琦石浩 刘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