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的烤烟育苗工场里,一盘盘嫩绿的烟苗在大棚内舒展腰肢,农户们也在为即将到来的移栽做着最后准备。近年来,这个以传统烤烟产业为支柱的山区乡镇,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破解了产业发展瓶颈,蹚出了一条村集体与农户“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痛点变通点
过去,烤烟作为大东乡的支柱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却有三大难题长期困扰着大东乡烟农:一是对比烟竿,烟夹在编烟时省工省力的便利性被大部分烟农所认可,但其单价高、易损耗的特性又让许多烟农望而却步;二是大东乡烟田多为山区,加上近年的烟区转移,造成一些村组烤房闲置,一些村组在烘烤高峰期的烘烤能力捉襟见肘,资源错配问题突出;三是移栽季水源紧张,部分山地烟田因灌溉不及时影响烟株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烤烟生产资源用不上和不够用的问题并存,必须用系统思维破题。”据大东乡综合保障技术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员邓永鹏介绍,从2024年起,大东乡便以村级党组织牵头,搭建烤烟服务平台,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资金,集中采购烟夹4万个、烤房44座、镀锌水池65个,并统筹闲置设施设备,租赁给有需要的农户,建成覆盖烤烟全产业链的共享平台,让各类设施设备“活了”起来。
新建的可拆卸智能化烤房。摄/张舒蓉
资源整合释放新红利
大东乡“烤烟服务平台”建设以来,便将集中采购的烟夹、烤房、镀锌水池和全乡分散的烤烟生产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并按时对各类设施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形成可循环利用的“共享资源库”。农户只需支付远低于市场价的租金,便可按需租赁设备,既缓解了初期投入压力,又有力地保证了烤烟生产。
如今,4万个标准化烟夹循环使用,加之原先烤房配套烟夹,已能基本满足全乡近400户烟农烘烤所需;44座可拆卸智能化烤房按照种植规模及烤房缺口分布各个种烟村组,烘烤能力得到有效补充;65个镀锌水池与大东乡白浪花抗旱提水工程联动,确保4400亩烟田能在最佳节令按时移栽完成。
烘烤前农户租借烟夹。摄/张舒蓉
白水村烟农和志光感慨道:“往年买烟夹要花大几千元,堆在屋里占地方还生锈,如今花点小钱就能租到趁手的家什。你看这夹子使用完归还之后,还有人维护,每年都用‘新夹子’。”
据悉,这一模式的运行让村集体每年有了16万元左右的租金收入,也让农户亩均烤烟种植成本下降了15%,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益叠加。
机制创新实现大发展
依托“烤烟服务平台”,大东乡以烤烟产业为轴心,积极拓展“烤烟+”发展链条。
一方面,推进“烤烟+数智”模式,依托云南烟草“香叶智农”数字化平台,推动合同网签、技术指导、物资采购等全流程线上化,烟农通过手机即可签订合同、学习生产技术,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种植水平。
另一方面,探索“烤烟+贡菜”轮作模式,组织农户利用烟后闲置土地发展贡菜种植,让“冬闲田”变“增收田”,不断拓宽烟农增收渠道。
从“各自为战”到“全域协同”,从“传统耕作”到“数智赋能”,大东乡用实践诠释了“组织起来的力量”。这片曾经被大山阻隔的土地,正以“烤烟稳收、多元拓收”的产业矩阵,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