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季—2025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川美虎溪校区正式拉开帷幕。
据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介绍,本届展览围绕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服务社会与人文关怀三大主题,展出全校8大学院,涵盖中国画、书法与篆刻、油画、版画、雕塑、实验艺术、设计、动画等21个专业方向400余名研究生1000余件作品,分设美术馆与虎溪公社两大展区,全方位呈现川美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开放办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展览将持续至5月16日。
优秀毕业作品作者姜雅静讲解其毕业设计
“开放的六月”自2005年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到第21届,已成为川美乃至重庆的城市文化名片。本届毕业展以“科技与人文共生、传统与未来对话”为核心脉络,作品主题涵盖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数智生活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展现出川美在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领域的先锋探索及其成果。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姜雅静作为优秀作品学生代表介绍,其毕业设计灵感源于对大宁古城的实地调研。作为三峡库区唯一未被淹没的千年古城,大宁古城承载着深厚历史与独特文化,但部分遗址存在衰败问题,景观功能与人文活力亟待唤醒。她以“流动与重构”为理念,通过景观修复活化,实现历史遗迹与现代生活的对话。“我也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赋能乡村建设。这次的设计实践也为我今后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参考”。
焦兴涛表示,高校举办艺术展览具有多维度价值,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文化需求,以艺术为载体传播时代精神;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艺术创意赋能产业升级、文化振兴;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为城市与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造精神,塑造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创新氛围。
展览现场
长期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秉持植根乡土、讴歌人民的办学传统,持续以美学、美术、美育为乡村塑形、赋能、铸魂。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艺术与乡村实践和研究的艺术院校,从2012年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开始,到2018年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以及“文化赋能乡村智库”,推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20条举措”,四川美术学院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创新,推动实施了面向西部并逐步扩展到全国的600余项乡村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把更多美术、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之中。
展览现场
在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的乡建探索、洪崖洞景区的创意升级、九龙半岛美术公园的艺术重塑、酉阳叠石花谷的文旅蝶变、璧山将军村与莲花穴院落的艺术活化、北碚柳荫艺库的空间再造中,四川美术学院以艺术为媒,通过把高校、艺术院团、艺术协会等各类艺术资源引入乡村,与当地政府、村民共建乡土艺术展览中心、驻留基地、乡村艺术研学基地、乡愁博物馆、传统手工工作室等方式,将当地文化资源转化形成新的文化符号,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焦兴涛表示,“开放的六月”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社会资源聚集,川美也正积极与重庆各区县、企业开展深度校地、校企合作,将分散的艺术资源由“点”成“线”、聚“线”扩“面”进行系统整合,引导学生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需求开展创作实践,以艺术赋能城市建设,全方位激活文旅融合发展动能,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交融。(郭志花 赵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