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以调研之效促惠民之举

2025-04-25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履行职能的重要环节和经常性工作。党员干部要始终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紧盯民生痛点难点,切实把“调研”成效转化为惠民成果。

开展调研要“深入”,力避形式化才能把社情民意挖出来。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只有在调研的过程中深查细究、去伪存真、由点及面,才能提炼出“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但是现实中蜻蜓点水式、钦差式、嫌贫爱富式、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等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调研不在少数,看似如火如荼、紧锣密鼓,口中常念一个“忙”字,实则“猛踩油门不挂挡”,双手持着一个“空”字,徒增基层负担,空耗人力物力。党员干部要避免陷入“包围圈”,多去不容易去的地方,深入走、仔细看、认真听,牢记“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坚决不做表面文章,才能全面了解事物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真药方”。

做好调研要“精准”,靶向发力才能把有效举措落下去。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有的放矢地调研,是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的关键。党员干部做调查研究,首先要养成问题意识,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烦心事”列入问题清单,把“难办事”纳入攻坚范畴,才能打开发现问题的“突破口”,真正研在关键处、谋在点子上。其次,要下足绣花功夫,如果不能在调研内容上多一点主动性、针对性、全面性,理清逻辑链条,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难以条分缕析地把问题成因和来龙去脉摸清搞透。此外,要对着问题常思考常更新,精准“把脉”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才能确保胸中有丘壑、笔下有乾坤,做到“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强化调研要“见效”,“人民满意”才能把民生考卷答完整。如果调研只注重“前半篇”,而忽略“后半段”,那么即使思路再好、措施再多,没有针对“问题清单”形成一套常态长效、良性循环的有效机制,也是干了一场无用功。要掌握总结提炼的科学方法,从“解决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及时把切实可行的成功做法经验化、有效措施制度化。要本着“研以致用”的原则,将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持续跟进开展“回头看”,确保调研出实效、问题真解决,才能切实推动工作开创新局面,不断铺好惠民生、促发展的小路大道。

(文/沧县仵龙堂乡政府 贾汐尘)

0
上一篇: 同发东周窑煤业公司开展读书主题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