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定身咒”的“小天鹅”
在儿童康复科明亮的走廊里,5岁零3个月的文文(化名)松开医生叔叔的手,像只小天鹅一样摇摇晃晃,却无比坚定地迈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这一刻,整个科室沸腾了......这个曾被发育滞后困住的小女孩,用一场“行走大冒险”改写了成长轨迹——而她的每一步,都印证着瑞金市总医院妇幼保健院院区儿童康复科用专业与爱修筑的康复之路。
被按下“暂停键”的童年
2020年3月出生的文文,像只小树懒总挂在爸妈身上。当同龄孩子像小兔子般蹦跳时,她仿佛被施了“定身咒”:1岁半来瑞金市总医院妇幼保健院院区健康体检时,发现逗引有反应,能说少量叠音字,不能翻身和独站,辗转康复10个疗程后刚能扶着走,却因家庭原因中断治疗。
直到4岁3个月,她出现更严重的发育倒退现象:跟人很少有眼神交流、逗引无反应、认知落后、肢体松软、不会说叠音字、不能扶站...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次来到瑞金市总医院妇幼保健院院区儿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至今已经连续治疗14个疗程。
科学方法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护航
1.运动功能重建:拆解目标的“成长阶梯”
瑞金市总医院妇幼保健院院区儿童康复科治疗团队将行走能力分解为坐姿控制、跪位平衡、扶站训练、重心转移等阶段性目标,以“游戏化闯关”模式帮助文文逐个突破。例如通过“左右挪动小屁屁”训练核心稳定性,搭配“不倒翁平衡板”强化腰腹肌肉力量,让她从最初的肢体摇晃逐步实现独立站立 —— 当她第一次支撑身体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成为康复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2.精细动作开发:在“玩耍”中唤醒肢体灵活性
作业疗法以插棒、串珠、捏橡皮泥等生活化训练为载体,上千次重复引导下,文文的手指从僵硬蜷缩变得更加灵活协调。治疗师根据儿童发育规律设计的渐进式训练方案,让康复过程充满趣味性与成就感,为文文以后吃饭、画画、系扣子打下基础。
3.中西医结合干预: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协同赋能
中医调理:通过针灸刺激文文头部运动区、足三里、阳陵泉、涌泉等几个关键穴位,帮助文文身体里的“能量”流动起来,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为肢体运动“接通信号源”。
科技辅助:利用低频电磁疗和经颅磁,精准激活肌肉神经单元,帮助它们更好地对身体发出指令,而且一点不疼哦!还能加速血液流动,带走训练产生的代谢废物,让肌肉更快恢复活力,每天都能元气满满地训练,两者结合为康复进程加装“双引擎”。
全周期守护的“超级联盟”
1.医疗专家:定制动态康复策略的“指挥官”
医疗团队根据文文的发育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并随疗程进展实时调整。从最初的扶站训练到步态矫正,每一步策略迭代都基于专业评估数据,如同军师运筹帷幄,为康复之路指明方向。
2.治疗师团队:趣味训练的“游戏设计师”
将枯燥的康复训练转化为“勇敢者闯关”:摔倒时鼓励她视作“勋章收集”,扶站练习变成“小企鹅学走路”角色扮演。治疗师用儿童心理学知识构建沉浸式训练场景,让文文在欢笑中突破身体极限。
3.护理团队:细节守护的“温柔后盾”
护士不仅承担基础医疗护理工作,更化身情绪安抚专家 —— 测温时的轻声安抚、训练间隙的卡通贴纸奖励,用细节构建起安全温暖的治疗环境,让文文在信任中放松身心,提升康复配合度。
4.家庭支持系统:生活化康复的“终身教练”
父母将医院定制的“家庭训练包”融入日常:吃饭时练习握勺强化手部力量,穿衣时引导抬腿训练肢体协调性。这种“康复即生活”的理念渗透到细节中,使文文在持续干预中加速进步。
专业与爱的共振
经过一年的坚持和努力,5岁3个月的文文松开了医生叔叔的手,像只小天鹅一样,摇摇晃晃却又无比坚定地,走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 那一刻,整个儿童康复科都沸腾了。
康复不仅是医学技术的实践,更是多学科团队与家庭共同编织的希望之网。正如文文父母所言:“康复团队一路陪着我们,让我们相信,哪怕孩子学走路的过程比别人慢,只要有专业的帮助和爱的守护,每一个小小的脚印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瑞金市总医院妇幼保健院院区钟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