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澄城塬上郁郁葱葱,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澄城卷烟厂里同样生机勃勃。这里,一条聚焦实绩选拔、精准培育、价值体现、长效激励的人才发展路径正逐步成型,让“老师傅有舞台,年轻人有奔头”的人才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澄城卷烟厂始终坚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理念,将人才工作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机制优化、环境营造和制度创新,打造出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澄城卷烟厂高级技师陈青辉培训包装设备调整技巧
在人才选拔方面,澄烟突出实绩导向,坚持“能者上、优者进”的原则。厂区公示栏中定期发布岗位聘任名单,透明展示选拔标准和结果,让一线员工看到清晰的发展路径。在卷包车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志超正在指导青年职工调试ZJ118卷接设备。他手中泛黄的维修笔记,记录着30年一线操作经验,成为后辈学习的“活教材”。
“我们建立了从操作岗到技术岗、管理岗的立体双通道,所有技术岗位人员都必须经历一线磨炼。”车间负责人介绍道。这种“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机制,让青年员工不仅成长更快,也增强了对职业路径的信心与归属感。许多青年工人通过“师徒协议”实现技能跃升,部分青年员工还通过校企合作途径,攻读在职研究生,为企业积蓄了专业化人才力量。
在人才培育上,工厂注重制度设计和精准发力。高级技师通过“揭榜挂帅制”指导徒弟,师带徒的成效被纳入考核体系,确保“传帮带”机制切实有效。同时,工厂推行“领导干部联系高技能人才”机制,厂领导定期对接技术骨干,帮助解决科研攻关瓶颈和职业规划问题,切实回应人才“急难愁盼”。
车间内,青年员工通过“小课堂”自学设备诊断技能,同时手机保存师傅录制的操作视频,线上线下结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与灵活性。这种“全周期”培育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提供了明确的成长路径和稳定的制度支撑。
在用人机制上,澄烟积极推动“价值显化”,将赛场变成练兵场。段军武团队研发的“烟机设备智能诊断系统”荣获公司QC成果一等奖,并实现降本增效。企业设立以效益为导向的绩效分配体系,真正将“技术值钱”理念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工厂还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聘任人员需接受定期述职,考核中引入“创新成果”“带徒情况”等指标,强化激励与淘汰机制并重。没有“终身制”,只有“能上能下”的岗位竞争,对技能人才而言,这既是挑战带来的压力,也是成长赋予的动力,更是对其专业能力的尊重。
在保留与激励人才方面,工厂通过打造“劳模工作室”、推动人才参与管理等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生态。陈青辉工作室的“设备效率提升操作法”和17项专利,成为劳模精神的真实写照。他带领团队培养出多名高级技师,构建了一个可复制、易推广的技术人才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工厂还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治理体系,如安排在工会组织兼职、参与生产调度会,为企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党委班子成员坚持每月与技术专家开展座谈交流,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与人才之间的紧密联动与深度信任。
“我们算过一笔账,留住一个首席技师的成本,远低于重新培养一个技术骨干。”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背后反映出企业对技术工人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务实态度。
从选拔机制的公开透明,到培养方式的全周期支撑,再到价值认同的制度保障,陕西中烟澄城卷烟厂正在用一套务实、系统的人才培育“组合拳”,绘就技能强企、人才兴企的生动图景。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这份扎根于实践、落脚于一线的“实”字密码,正是制造企业构建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答案。(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任天禹 刘江 雷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