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微光成炬照山河——中小企业主的时代担当与奋斗史诗

2025-07-03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常客,却以“5678”的分量(贡献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就业 ),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底色——他们是中小企业主。从街头早餐铺到车间流水线,从乡村田野到电商直播间,他们的身影串联起经济脉络、社会温度与民族韧性,以微光之姿,托举发展巨轮。

就业守护:80%城镇就业的“烟火守护者”

凌晨五点,街头早餐摊的蒸笼已腾起白雾,李姐揉着发僵的手,把第一屉包子端给赶工的工人。她不知道“城镇就业80%贡献”的宏大数字,但清楚作坊里12个工人的家庭:老张供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在她这挣,王婶给老伴买药的钱从她这出。疫情最艰难时,她抵押房子给工人发工资,不是不懂“止损”,而是看着工人眼里的光,明白“这不是生意,是12个家的希望” 。

在浙江小镇的模具厂,陈叔守着老旧机床过了三十年。厂子里200个工人,大多是周边村民。去年暴雨冲垮厂房,他揣着救命钱先给工人发薪:“机器坏了能修,人没了活路,家就散了。”这些中小企业主,把企业当“家的延伸”,用肩膀扛住的不只是经营压力,更是无数家庭的生计与尊严。

全国超5000万家中小企业,编织出城镇就业的细密网络。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在这些“小而微”的企业里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社区诊所里,扎根20年的创业者守护邻里健康;街边便利店,十年无休的老板照亮深夜归途。疫情三年,60%的中小企业主自掏腰包保工资,平均亏损37万元,用个人牺牲托住就业基本盘——这不是冰冷的数据,是一个个“宁愿自己难,不让工人苦”的抉择 。

大企业是经济巨轮的引擎,中小企业则是托举引擎的基座。当大企业布局全球战略时,中小企业主在“毛细血管”里深耕:他们不做PPT上的蓝图,而是蹲在车间记客户需求,守在摊位熬设计稿。就像城市CBD的摩天楼离不开街边小店的烟火气,经济的繁荣,既需要大企业的引领,更离不开中小企业主守护的“就业底盘”——他们用最朴素的坚守,让“发展”二字有了民生温度。

经济基石:50%税收、60%GDP的“沉默增长极”

凌晨三点的批发市场,赵哥守着货车清点货物。他的小商贸公司,每年纳税百万元,自己却穿着磨破的劳保鞋。“咱不懂啥‘GDP贡献’,就知道多卖一车货,就能多给国家交点税,给工人多发点钱。” 东莞电子厂的王姐,把“小作坊”做成出口龙头,车间里的贴片机能精准生产,她却清楚每一分利润里,有多少要变成税收:“这是咱中小企业主的‘国家责任’,挣的钱,得让国家也用得上。”

这些中小企业主,不懂经济学术语,却用账本里的“营收”“纳税”,默默为国家发展输血。他们的企业或许藏在街巷、隐于村镇,却像无数细密的根系,把经济养分输送到国家建设的每一寸土壤。

改革开放45年,中小企业数量增长2000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拾遗补缺”,到如今构成市场经济的DNA。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意味着国家高铁的速度、大厦的高度、科研的深度,背后都有中小企业主的汗水。全球500种工业品,中国260种产量世界第一,支撑这一奇迹的,是无数中小工厂的日夜轰鸣——他们用“小生产”托举“大制造”,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工业体系里站稳脚跟 。

当资本追逐“风口”狂欢时,中小企业主在“冷门”里深耕。他们不玩“颠覆式创新”的概念,而是用缝纫机踩出乡村振兴节奏,用小超市货架堆满留守儿童零食。就像经济森林里的灌木,没有参天大树的耀眼,却用密集根系固定土壤——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商业本质,更是经济的“韧性底盘”,让中国经济在风浪中稳如磐石。

社会温度:藏在账本里的“无声担当”

四川山区的留守儿童学校,王老板的服装厂每年捐2000套校服。财务报表上,这笔支出被标为“最骄傲的成本”。他说:“山里孩子缺的不是衣服,是被看见的希望。” 河南乡村的加工厂,张叔给工人盖“夫妻房”,自己还住着旧瓦房:“咱从村里出来的,知道打工夫妻分居的苦,厂子挣钱了,得让工人过得像家。”

这些中小企业主,不算“社会责任”的漂亮账,却把“良心”写进经营里。他们的担当,没有媒体造势,是刻在骨子里的朴素道义:赚了钱,就得让身边人、家乡人,也沾点光。

中小企业吸纳80%城镇就业,意味着每保住一家企业,就守住30个家庭的炊烟。乡村振兴里,73%返乡创业者办中小企业,带动家乡人均增收2.1万——他们用“小产业”激活“乡土经济”,让空心村变回“烟火村”。这些“无声担当”,拼起社会和谐的基层拼图:孩子有学上,老人有人养,乡亲有活干,社会的“毛细血管”畅通了,国家的“大肌体”才健康 。

商业神话讲“资本逐利”,中小企业主的故事是“利人利己”。他们不追求“颠覆式财富”,而是要“让身边人过得好”。就像把社会责任缝进纽扣的裁缝,把公益捐资助学融进生产的厂长,他们证明:真正的商业文明,不是利润数字的膨胀,而是让财富长出“温暖的触角”,伸向需要光的角落。

时代启示:微光成炬的中国逻辑

中小企业主不是传统意义的“英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5678”的分量里,成为时代真正的“基石英雄”。他们的伟大,藏在给工人发薪的颤抖手里,藏在直播间沙哑的叫卖里,藏在给留守儿童捐校服的沉默里——这是一种“接地气”的伟大,贴着民生、连着国运,让“奋斗”二字有了最具体的模样。

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大程度藏在中小企业主的“韧性”里。他们扛过疫情冲击,熬过市场寒冬,在风浪里学游泳,在绝境中找生机。这种“打不倒、压不垮”的韧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让家人活好、让工人有饭吃、让国家能用上”的朴素信念撑起来的——这是最真实的“中国精神”,平凡却有穿破黑暗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中国力量”,不该只看高铁速度、大厦高度,更该看见巷弄里的灯箱、车间里的车床、直播间里的身影。这些中小企业主的微光,正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他们守护的就业、创造的价值、迸发的创新、传递的温度,终将让中国经济的“韧性底盘”更坚实,让社会的“民生温度”更滚烫,让民族的“奋斗精神”更闪耀 。

致敬每一束微光

在时代的长卷里,中小企业主是最平凡的书写者,也是最珍贵的底色。他们用“5678”的担当,把“发展”二字写进烟火日常,把“责任”二字融进经营血脉。

愿我们记住这些微光:记住早餐摊的热气、车间里的机油味、直播间的沙哑叫卖,记住那些“宁愿自己难,不让别人苦”的抉择,记住这藏在平凡里的伟大。因为正是无数这样的中小企业主,用微光成炬,照亮了中国经济的山河,托举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

(文/北清商学院 李筱惠)

0
上一篇: 聚光科技以科技力量赋能海洋监测 助力向海图强战略实施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