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被称为“另一半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大区,新余市渝水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常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在30万吨左右。
粮食颗粒归仓后,秸秆这个“另一半农业”也将开启全新旅程。它们将去往何处?秸秆究竟是粮食生产的废弃物,还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踩在渝水的田埂上,答案逐渐清晰。
近年来,新余市渝水区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沃土模式县)项目为抓手,全方位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全产业链应用绿色种养循环技术,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样板,带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标志性突破。
焚烧之困 逼出产业新路
曾几何时,“一烧了之”是秸秆的归宿。彼时,因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作物秸秆收集和处理相对不易,加上农忙时间有限、劳动人手不足等因素,大多农户把焚烧秸秆作为最简单快捷的处理方式。
从农业生产来看,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可以作为天然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但长期焚烧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导致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农作物生长;从生态环境来看,秸秆焚烧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政策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渝水区以秸秆高质高效高值全量利用为目标,走出了新路子。
2019年,新余市渝水区积极引进秸秆高效直接还田、秸秆调酸促腐还田等一批秸秆高效还田模式,重点推广“秸秆-沼气-肥”“秸秆-菌-肥”综合利用技术,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复位。
更欣喜的变化藏在田间。不少村民表示,以前觉得秸秆就是烂草,现在才知道这是“地里长出来的钞票”。
从“田间废料”到“绿色商机”,这一变化的背后,有发展理念的转变、科技创新的支撑,更有政策的引导和产业体系的托举。
近年来,渝水区主动把秸秆综合利用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通盘考虑,科学布局,高起点规划秸秆综合利用,并专门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渝水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同时,结合新余市出台的以扶持秸秆产业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余市促进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发展若干措施》,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破解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瓶颈,打通秸秆还田、离田、收储、利用等关键环节。
“可以说,倒逼出来的秸秆产业,正在成为渝水发展的新动力。”渝水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况姚赟介绍,2024年,渝水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36%,秸秆呈现出资源利用数量大、利用规模大、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化发展态势。
多元变现 “秸”尽其用的产业图景
“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在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丰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建忠看来,这话儿放在秸秆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每年的丰收季节,大量的水稻秸秆如何处理一度成为难题。胡建忠“嗅”到其中的商机,将秸秆回收而后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
在渝水,晚稻收割后,高标准农田里机声隆隆,秸秆粉碎机所到之处,半拃高的秸秆被瞬间粉碎,均匀翻进土壤还田,无需二次处置。
这是渝水探索出来的双季稻“秸秆+”高效还田模式。
事实上,除了这种“看得见”的利用方式,秸秆还可以创造更多可能。离田的秸秆随之分流到不同的生产场景,在农业企业、工厂车间、沼气发电厂等处,完成一次次精彩的变身,也实现着一次次价值的提升。
和直接还田不同,渝水区有一家企业,将水稻秸秆“改造”成培养基料,孕育出畅销市场的双孢菇。
“秸秆虽小,全身是宝。”新余市蘑坊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金牯说,秸秆富含食用菌必需的碳源、氮源、矿物质等,粉碎后混合畜禽粪肥和草炭土,经发酵后可制成优质食用菌培养基。
在蘑坊菌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进料机将完成发酵的培养料、草炭土送上出菇层架,再调控菇房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用自动化喷水装置调节水分,达成最佳催蕾出菇环境。“18天左右,第一茬菇就能采收了,一共可以采收四茬。”廖金牯说。
廖金牯介绍到菌菇培养料,秸秆的利用还未停止,菌糠残料还能制成有机肥,继续着循环经济之旅。
秸秆不仅能变化肥、变菌菇,变能源也是综合利用的路径之一。
“啪”的一声,沼气灶上蓝色火苗呼呼直冒,滚热的油锅里,刘大妈正熟练地煸炒。“我们家用沼气好几年了,干净、省钱、方便。”正说着,一盘盘农家菜已经上桌。
中午时分,在渝水区罗坊镇咸宜村,村庄里饭菜飘香,和别的村庄使用煤气罐或电磁炉不同,这里大多家庭使用的都是沼气灶,而这些沼气正是离家不远的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沼气站生产的。
“收回来的是秸秆,发出去的是能源。”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邱志刚介绍,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秸秆收、储、运、用体系,一年大概能消耗水稻秸秆3000吨,加上畜禽粪污厌氧发酵,利用“N2N”循环利用技术;实现沼气并网发电2000万度,沼气集中供气,让5000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年产大田作物肥料商品有机肥3万吨,沼液38万吨用于生产液态有机肥或直接还田10万亩。
在简州大耳羊与当地黑山羊杂交培育养殖南英基地,基地负责人丁永平介绍,现有存栏母羊3000只,喂羊的饲料主要以花生秸秆为主,青草饲料为辅,每年利用秸秆在1000吨以上,梦羚公司四个养殖基地,年消耗秸秆约4000吨,年出栏肉羊8000只。
目前,渝水区已扶持了23家秸秆利用企业,开展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全区重点区域秸秆资源循环转换利用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包袱”摇身变为“绿色财富”。
还离双轨并进 瞄向更高附加值
还田和离田,何为最优解?在况姚赟看来,二者各有好处,不可或缺。谈起秸秆还田的好处,农户有直观感受:“秸肥养地,庄稼长起来更有劲。”
“秸秆还田并非越多越好,应需根据水源和耕作条件来定合适的还田量。”渝水区农业农村和粮食局李青云介绍,秸秆还田也是个技术活,不当的秸秆还田方式可能导致下茬农作物出现病虫害严重、生长不良、出苗不齐、不抗冻等问题。
为此,渝水区联合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开展“渝水区秸秆调查监测和技术试验示范”,配套推行秸秆高效直接还田、秸秆调酸促腐还田、双季稻秸秆-绿肥周年协同还田、秸秆与离田副产物协同还田等一批秸秆高效还田技术模式,集成了稻田可持续农业实践与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4套,相关技术已上升为地方标准,并连续入选省农业主推技术。
数据显示,2024年渝水区秸秆还田量达212100.91吨(含秸-菌-肥、秸-粪污-沼-肥等循环回田),秸秆还田的生态效益正逐步显现。
还田方便快捷,但相对传统粗放,产业链经济效益有限。而离田能为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高值利用提供原料入口,真正实现秸秆从“废弃物”向“资源”和“产业”的质变。
为支持秸秆产业化发展,渝水区推行一揽子保障举措,给出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如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秸秆产业化奖补政策,根据《新余市渝水区2024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沃土模式)实施方案》制定的补贴对象、补贴内容、补贴标准,奖补资金高达525.064万元。
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如同一颗石子抛向水面,一石激起千层浪,浪花泛起层层涟漪,渝水秸秆产业化加速推进,全面开花。(渝水区农业农村局 艾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