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农村独居、孤寡及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面临着一个普遍又棘手的难题——“做饭难”“吃饭愁”。灶台冷寂无奈,餐食简单将就,成了这些老人日常生活中难以言说的困扰。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原平市聚焦老人们“一顿热饭”的基本需求,以“互助式养老”模式创办“乡村大食堂”,实现老有所养,食有所依。
支部引领,让党群齐心
村党支部牵头,通过深入调研、规范流程推动乡村大食堂成为精准服务群众的“暖心工程”。将前期调研作为食堂建设的基础,同川镇康村、苏龙口镇皇家庄村党支部成员带头逐户走访老人,以拉家常、面对面交流方式,摸清老人身体状况、饮食习惯,掌握一手信息,确保食堂定位规划精准对接实际需求。推行“报名登记—申请审核”闭环机制,采用“个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子女贴一点、集体补一点”的方式保障资金,有需求的老人自愿报名,村党支部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进行审核,确保资源向困难老人倾斜,实现应助尽助。老人们每天都能吃上合口味、有营养的热饭热菜,乡村大食堂实现了“精准服务、规范运行、群众认可”的良性循环。
图为沿沟乡兴隆寨村乡村大食堂老人集中用餐
互助互利,让老人舒心
积极搭建互助平台,通过丰富参与形式、强化示范引领、组建志愿队伍,推动老人从“被动受助”转为“主动参与”,形成分工合作、互帮互助的氛围。在各个乡村大食堂,老人们的身影活跃在多个角落:有的主动参与食材整理,将新鲜蔬菜择洗干净;有的提前到岗帮忙餐前摆桌,把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还有的走出食堂,承担起村里街道卫生清扫、树坑杂草清理等村集体事务,用行动为家园“美容”。同时,老人们还自发从家中带来自家种植的时令蔬菜,不仅让食堂的餐桌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在一来一往中拉近了邻里距离,乡村大食堂不再只是单纯提供饭菜的场所,更成了联结邻里情感的重要纽带,让昔日分散的“小家”在共同参与中逐渐融入温暖和睦的“大家”。新原街道小库狄村组建了由党员、热心村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轮流协助食堂运营,有效保障了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食堂开放首日便有90余名老人就餐,人气十足。“以前一个人在家,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麻烦。现在好了,走路几分钟就能到食堂,饭菜合口又热乎,还能和其他老伙计唠唠嗑!”78岁的赵大爷端着刚打好的饭菜,脸上洋溢着笑容。
图为新原街道小库狄村老人一起动手备餐
实时公开,让子女放心
乡村大食堂借助抖音直播开展运营、增强互动,实现实时公开。大牛店镇神山二村坚持每天中午直播,镜头聚焦食堂内老人就餐的热闹场景,村党支部书记全程参与,时刻关注评论区动态,对子女们提出的问题及时回应,一周内涨粉2400余人,同时在线收看人数超过500人。让在外子女通过“镜头”跨越时空的阻隔,真切触摸到家乡的温度与父母的日常。子干乡东荣华村将直播镜头延伸至备菜、做饭环节,详细呈现从食材挑选、清洗到烹饪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让大家对食堂饭菜的卫生与品质更加放心。
“小食堂”承载着“大民生”。每日升腾的烟火气里,藏着老人们的幸福滋味,也凝聚着民心民意。从化解“吃饭难”的忧心事到织就守望相助的温情网,这方食堂让惠民阳光洒满乡村。(市委组织部组织二股 黄霏霏 安帆 刘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