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南庄村立足实际,以“低成本、可持续、易落地”为原则,探索市场化运营,通过一项“小切口”改革,成功撬动了全村人居环境的“大提升”,为同类村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一是创新“村组承包制”,实现降本增效。将整村保洁、垃圾清运等工作打包委托给各自然村村组长,组建本村专业化环境整治团队;签订《环境卫生整治承包协议》,明确权、责、利关系,5个村组年度总费用控制在8万元以内(含人工及设备),节约资金20%以上。因属地管理优势,大幅提升了垃圾清运及时性和整治效果,实现“降本、专业、减负”的多重目标。
二是构建“三维”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建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监督协调机制、专业化执行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村党支部全程监督协调;承包团队"10天集中清运+微信群实时反馈",确保问题早发现、快处置;实施“季度验收+奖惩挂钩”考核,对不合格的按协议扣除10%-15%费用,做得好的给予奖励;通过协议明确违约责任,有效破解了环境整治"治理—反弹—再治理"的循环难题。
三是激活内生动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环境整治,村民是主体。通过驻村干部入户宣传、帮扶单位引导和整治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要我清洁”到“我要清洁”的转变。同时,利用村委微信群划分卫生责任区,形成“支部牵头、团队执行、村民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村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显著提升。
四是模式适配性强,提供“低成本治理”样本。南庄村的成功并非偶然。其紧密契合了当地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工作部署,在引进市场化理念的同时,结合实际创造性选择“村组团队”作为实施主体。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外部企业因利润薄不愿承接的难题,又充分发挥出本村人熟悉情况、便于管理的优势,为资源有限的同类村庄提供了一个极具实践借鉴价值的“低成本治理”样本。
(永和县南庄村到村工作大学生 刘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