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党建领航映初心 银发生辉践使命——记金神镇关工委徐上质同志先进事迹

2025-10-27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在桐城市金神镇这片浸润着温情与希望的土地上,年近八旬的退休老教师徐上质,用十八载坚守诠释着老党员的初心使命。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他,却选择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以银发之躯扛起责任,用满腔热忱书写了一曲动人的“夕阳赞歌”。

银发聚力,搭建“五老”服务港湾

“含饴弄孙虽惬意,但为留守儿童当爷爷,才是最惬意的养老方式。”徐上质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藏着最质朴的为民情怀。这份热忱不仅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灵,更点燃了身边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们的服务热情。在他的诚挚邀约下,金神镇六尺巷“五老”工作室应运而生,一群平均年龄超65岁的“银发队伍”,开始穿梭于全镇中小学与行政村之间,开展政策宣讲、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凭借着对关工事业的执着与担当,徐上质被众“五老”推举为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同时还兼任镇离退休党支部书记、镇老年学校校长。身兼数职的他,始终把“五老”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分享工作经验,让这支队伍从“松散集合”变成“专业战队”,成为金神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坚实力量。

制度领航,打造关工示范标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十八年来,徐上质始终围绕“关心下一代”核心使命,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动镇关工委工作从“无章可循”走向“规范高效”。他严格对照“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活动”的“五有”标准,逐项梳理完善工作流程,制定《关工委工作细则》《五老志愿服务规范》等制度,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为破解基层关工工作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徐上质主动请缨到草原村蹲点指导。彼时的草原村关工工作基础薄弱,活动开展困难。他带着制度手册扎根村里,从组建“五老”队伍入手,手把手教方法、定计划,甚至亲自参与活动策划。短短一年时间,草原村关工委便从“后进单位”蜕变为全镇“先进关工村”,成为各村学习的典范。在他的推动下,全镇18个行政村均建成标准化关工工作站,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工作格局。

情系童心,双管齐下守护成长

“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尤其是留守儿童。”这是徐上质常说的话。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他坚持“精神关怀+经济资助”双管齐下,用“爷爷”般的温暖填补孩子们的“情感空缺”。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总会带着文具、书籍,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在草原村留守儿童小宇家中,他发现孩子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孤僻、成绩下滑。此后,他每周都抽出半天时间为小宇辅导功课,陪他聊天解闷,还自掏腰包为孩子购买学习资料。三年下来,小宇不仅成绩跃居班级前列,还变得开朗自信。十几年来,徐上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12名,累计开展帮扶活动60余次,其中1名孩子在他的持续资助下顺利考入大学,圆了“读书梦”。

德润校园,弘扬美德引领风尚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少。”徐上质深知,关心下一代不仅要“扶上马”,更要“引好路”。他带领“五老”宣讲团,走进全镇中小学,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美德”等主题演讲80余场。

为了让宣讲不流于形式,他总是结合身边事例“接地气”地讲。在金神中心小学,他以当地“六尺巷”的故事为切入点,讲解“礼让包容”的传统美德;在镇中学,他邀请老战士分享战斗经历,让孩子们在红色故事中感悟爱国精神。这些生动有趣的宣讲,不仅赢得了师生的阵阵掌声,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向上向善”的种子。如今,“听五老讲故事”已成为金神镇各校的特色活动,崇德向善的风尚在校园里悄然蔓延。

创新驱动,党建引领破解难题

“关工工作要跟上时代,就得不断创新。”徐上质从不满足于“按部就班”,而是主动探索党建与关工工作融合的新路径。他向镇党委专题汇报后,在全镇基层关工委推行“年度工作考核制度”,将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以“考核倒逼提升”,让关工工作有了“新动力”。

针对农村矛盾纠纷多发的问题,他创新性提出成立“六尺巷五老调解室”,构建“镇+村+网格”三级联动调解机制。他挑选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五老”人员,组成18支村级调解服务队,让“五老”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万新村“五老”严旺宝、王为民在调解人居环境整治矛盾时,借鉴“六尺巷”精神,引导双方各让三尺,建成了“邻里和谐路”。此事被镇老年学校黄梅戏班编成小戏《和美金神》,不仅在全市文艺演出中获奖,还被市委宣传部誉为“新六尺巷”,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案例。

舍家为业,坚守初心诠释担当

“工作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是徐上质对自己的要求。几年前,老伴病重住院,他白天在医院陪护,晚上回到办公室整理关工工作材料;老伴去世后,他强忍着悲痛,仅休息了三天便回到工作岗位,牵头筹备全镇“五老”工作推进会。有人劝他歇一歇,他却说:“孩子们的事等不起,‘五老’们的期待不能辜负。”

 这份“舍家为业”的坚守,源于他对党的忠诚。作为镇离退休老支部书记,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组织老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让老支部始终保持“战斗力”。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党员主动加入关工队伍,成为服务群众、关爱青少年的“生力军”。

笔耕不辍,调研成果赋能实践

“只有摸清情况,才能精准施策。”徐上质不仅是关工工作的“实践者”,更是“研究者”。几年来,他深入各村、各校,走访百余户家庭,撰写了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饥饿”问题探析》直指隔代教育的痛点,提出“家校社协同关爱”方案;《草原村关工委助力失学女童重返校园》详细记录帮扶过程,为基层关工工作提供借鉴;《金神中心小学:携手共育新苗》总结学校关工工作经验,推动“家校共育”模式在全镇推广。

他还参与编写桐城市关工委报告集《为了明天》,带头制定《金神镇基层关工委考核考评实施细则》,为关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贡献智慧。这些调研成果不仅成为上级决策的参考,更切实解决了基层关工工作中的“堵点”“难点”。

荣誉加身,夕阳余晖映初心

十八载耕耘,换来了硕果累累。在徐上质的带领下,金神镇关工委实现了从“无”到“优”的跨越:镇关工委先后获评“安庆市先进单位”“桐城市先进单位”,镇老年学校被评为“安徽省老年示范学校”;他个人也荣获“安徽省关工委先进个人”“省级十佳五老提名奖”“桐城市最美老干部”等多项荣誉。

面对荣誉,徐上质始终保持谦逊:“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五老’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年岁已高的他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整理材料,定期带队走访留守儿童,偶尔还会到老年学校给学员们上党课。他常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

党建领航映初心,银发生辉践使命。徐上质用十八年的坚守,诠释了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用无私的奉献,为青少年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他如同一束夕阳的光,虽不耀眼,却足够温暖,在金神镇的大地上,书写着一名“五老”最美的人生答卷。(桂和平)


0
上一篇: 跨越山海,“逊”速而来!与兰大学子的一场“金秋双向奔赴”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