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新时代的朝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出发。持续深化“转型、生态、为民”的发展导向,真正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科技支撑,让经济发展更优质
在日前苏州市科技局公示的2019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第一批拟立项候选项目中,经开区企业江苏双恩智能、酷豆物联、加拉泰克榜上有名,而其中两家来自石阳路9号阳山智造中心。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初夏的石阳路9号宁静致远,看不出有何特别。但这里,却藏着3家知名智造企业,是经开区智造产业新的着力点。
于2017年落户经开区的加拉泰克成立于美国硅谷,主要从事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组件电机、电控的开发与生产,以及电气平台的架构与应用。加拉泰克研发的一套由电机、齿轮箱和电控组成的成套设备,实现了轻、小、高效的优势。这套设备的电机动力可达260kW,而国内目前只能实现100多kW;扭矩达到380Nm,可实现迅速提速;另外全套系统总重量仅93公斤。
同一个大院里的三峰激光,则由知名华人科学家创办,致力于在经开区打造国内重要的金属3D打印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我国首架自主研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机身所含的几十项钛合金3D打印构件,均出自三峰激光创办人带领的研发团队。
另一家江苏双恩智能,是专注于金属材料激光3D打印设备的研发与制造的高科技企业,为医疗、航空、汽车等行业客户提供从设备到产品研发及售后技术支持的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经开区聚焦高科技发展,全力引进高端创新要素,全面开展3D打印、自动化、激光、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化及资本化。围绕川崎精密、三峰激光、倍丰激光、江苏双恩智能、麦格奈迪、通锦精密、卓汇自动化等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推动产业生态圈建设,打造经开区战略新高地。
从单一的工程机械领域跨界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从传统的装备制造商转向综合服务商,今日,借势智能制造,融合互联网思维,越来越多的经开区企业站上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坐落于大阳山畔的通锦精密,是智能装配领域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其偌大的装配车间,一条精密装配无人化生产线正为奔驰汽车制造一款零部件产品,整条产线十多道工序无需人操作,成功实现了工厂绿色无人化。日资企业川崎精密机械(苏州)有限公司,不仅是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产品制造商和机器人的提供商,还是国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十多年来,扎根智能制造业的土壤,引领装备智造不断升级,其生产的机器人手臂广泛运用于汽车行业、电子行业等。
变化背后,是经开区矢志不移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经开区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四大产业的产业化和资本化开展工作。先后清退一批低散小企业,腾出3.4万㎡园区引入酷豆物联、涡旋压缩设备、分子诊断设备及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等;原莱宝电器厂房转身成为阳山智造产业中心。锐意布局全新的创新发展空间,大运河畔占地8平方公里的运河科技文化新城已基本完成规划,高科技产业将是新城的主导方向。经开区还致力打造有关创新创业的前期孵化平台,总规划面积1.7万㎡的阳山科创大厦即将封顶,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帮助经开区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1-6月,经开区完成财政收入11.8亿元,完成全年度的52.91%,超预算进度2.91%。预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18亿元,同比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工业投资1.1亿元,技术改造投资0.6亿元。在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发展动能,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北新区科创高地正在形成。
生态优先,让环境发展更添绿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近年来,经开区聚焦三大重点行动,青山、碧水、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加深。
从“采石经济”到“绿色经济”,几十年来,经开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计后果的开山采石造成青山满目疮疤,在大阳山形成了大小23个宕口,2768亩裸露的宕口山体。这些裸露处不仅面貌难看,而且山体不稳定,极易引起塌方等灾害性事故。自1998年起,整治大阳山宕口成为经开区恢复生态、重塑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经开区于2010年提出全面启动宕口整治的工作目标,计划对辖区23个大小宕口开展整治和复绿,还阳山青山绿水。
此后,天狗庙、凤凰寺、白鹤山、象山、白龙矿、蒸山六个项目22个大小宕口,先后完成整治并验收,压轴项目道碴矿也在前两年完成最后整治。伴随最后一个宕口道碴矿项目整治结束,经开区实现了还民众一个青山绿水人居环境的承诺。复绿的宕口给发展中的经开区带来了无数显性与隐形的收益。
整治后的宕口减少了灾害事故的发生,山下的果园茶林无忧生长,以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在“四个百万亩”的资源空间中大显身手。伴随大阳山再现青山绿水,那些被发掘的文化典故和标志也俨然焕发生机,与大阳山的风貌吻合贴切、相得益彰,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也为经开区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有效加分,为招商引资营造了最具特色的竞争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开区坚持发展让环境更美。近年来,通过开展“263”专项行动、“331”整治火灾隐患百日专项行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等,大手笔提升城市品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与国家级经开区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城市发展新格局。
通过常态长效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提升辖区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开启新时代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新征程。
持续推进“331”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围绕“三合一”场所、出租房(群租房)和电动自行车三类突出火灾隐患,按照既定任务清单、履职清单和追责清单“三张清单”,持续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同时,“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简称“263”专项行动)打响经开区环境保卫战,提炼出13大类22项任务目标。今年以来,经开区全面开展“散乱污”专项整治回头看,清理整治无证经营“散乱污”作坊9家。结合经开区“263”黑臭水体整治要求及河道轮浚规划,目前完成河道清淤整治项目5条,其余2条预计11月份完成。同时完成阳山花苑新一区雨污分流工程,阳山花苑一、二、三区和长江花园雨污分流正在实施中,预计12月底前完成。
民生至上,让社会发展更美好
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民生。身在经开区,可以清晰触摸经开区发展为了人民、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提升民生质量的拳拳初心和民生情怀。
党的十九大站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高度,提出了“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而经开区对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安居梦”进行了新的诠释。
始建于本世纪初的阳山花苑等动迁小区,经过十多年的风雨,使用功能已无法满足当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进一步改善老旧动迁小区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居住质量,让更多市民享受辖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成果,去年,经开区启动9个居住小区的综合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改造总面积约135万平方米。
经开区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一大批民生工程先后启动并推进。
全新规划的阳山花苑五区农贸市场,投资3.5亿元,将为周边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目前该项目工程桩施工全部完成,围护灌注桩工程完成60%,预计2022年完工。
辖区在建的另一处地标——经开区文体中心,囊括影城、图书馆、健身馆等文化休闲场馆,项目内装如今进入收尾阶段,正做工作设备最后调试,6月份将迎来消防验收。
还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正在全力打造,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幼儿园和浮桥路幼儿园项目规划落地,目前正进行相关审查,计划7月底完成总包工程招标。
今年,经开区还有一批交通民生工程正在加速畅通,总投资约8008万元的维德地块周边配套新建道路及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方便学生及周边居民通行。此外,嵩山路已实现通车,体育训练基地道路正在收尾,其他道路建设均按时推进。
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筑民生底线。经开区围绕失地失业人员、应届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再就业能力和回归社会能力。今年以来,阳山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已连续开办4场招聘会、3场技能培训班、2期职业指导、1期SYB创业培训班,帮助居民走上职业岗位。
持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加强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成立阳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向各类优抚对象、救助对象发放补助金372万元。
成立股份合作社,帮助居民增收。今年上半年,阳山社区股份合作社发放2018年股金分红3230万元,每股较上年增加12元,增幅高达25%;今年8月,阳山社区股份合作联社也将迎来分红,预计发放股金分红805.76万元,年分红率已数年保持不低于8%。
就业更充分、吃得更放心、行得更通畅、居住环境更优美、公共服务更完善……这就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渴望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共享发展,经开区的民生答卷温暖人心。(施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