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
一条大运河串起了这座苏州西部小镇的千年历史。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江苏省苏州市浒墅关经开区以“转型、生态、为民”为导向,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在发展转型中的主动选择,这个国家级开发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华丽蝶变:交通路网四通八达,生态景区游人如织,居民百姓安居乐业……在苏州西部,一片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热土正在诞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华章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泽国洼地”到“产业高地”
从1992年江苏省第一家外资企业——维德木业落户在浒墅关开始,经开区在27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产业化带动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脉搏,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动能,将一片曾经十年九涝的“低洼地”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高地,而在这个过程中,开放创新、智能升级、绿色高效一直是经开区抢抓机遇、勇立潮头的法宝。
位于向阳路69号的魏德米勒苏州公司,是一座现代化绿色工厂。作为魏德米勒集团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该公司已进入中国16年,专门从事电器电子联接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了扩大生产,提质增效,该公司去年在经开区选址重建。经过一年的建设,全新定制建造的厂房已投入使用。“在新工厂内,我们引入了更多自动化和绿色减排设备,预计到2023年,苏州公司的产量将达到魏德米勒全球产量的70%。”公司制造和工程总监廖洪兵表示:“我们之所以将厂房新址选在经开区,不仅是因为这里交通发达、服务便利,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创造价值,是魏德米勒的发展之道。”
从2013年起,浒墅关经开区就开始大力实施以“退二优二”为先导的转型升级战略,2014年至2018年间,区域共淘汰和清退157家企业。同时,经开区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建设。今年上半年,浒墅关经开区新增科技部火炬统计入库企业18家,高企培育申报38家,增长111%;36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53%。在这种产业发展氛围的营造中,一批高端制造企业发展迅速。
从“采石经济”到“绿色经济”
大规模的开山采石,给大阳山留下了23个大小宕口,以及2768亩裸露山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受到影响。为了缓解这种情况,紧跟高新区提出的“北扩西进”战略,浒墅关经开区先后投入3.5亿元用于环境整治,七个项目23个大小宕口,于2016年先后完成整治并验收。
整治后的宕口减少了灾害事故的发生,山下的果园茶林自然生长,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手段,在“四个百万亩”工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也为经开区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有效加分,为招商引资营造了最具特色的竞争力。”江苏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常务副主任王建芳说。
伴随大阳山再现青山绿水,那些被发掘的文化典故和标志焕发生机,与大阳山的风貌吻合贴切、相得益彰。如今的大阳山周边,处处焕发着绿色生态带来的改变,更成为苏州市民新的旅游目的地。
4A级景区江苏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苏州乐园森林水世界、高新区国画院……丰富的旅游资源、明晰的文旅融合定位,让大阳山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苏州高新区国画院
从“洗脚上田”到“脱鞋上楼”
今年79岁的陆水才是阳山实验小学的退休教师,自1962年从吴县中学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了当时的村完小教书。曾经,他一人身兼校长、教员、校工等多重身份,努力维持着全校40多个孩子的学习梦。
他无法想象,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浒墅关经开区已经拥有1所四星级高中、2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和10所幼儿园,另有1所初级中学、1所幼儿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除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浒墅关经开区用了27年的时间,进行了不断改善和提升。“现在的浒墅关经开区最早是从阳山周边的18个村发展起来的。那时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居民生活水平长期徘徊在温饱水平。”阳山花苑第二社区书记华才英介绍道:“随着经开区的整体开发,经济不断发展,来此落户的企业为当地居民增加了岗位和收入;民生不断改善,农民从土坯房住进了社区高楼;环境不断优化,家门前的路也从乡间土路变成道渣路、再变成现在的城市高架道路。”
远眺经开区
阳山花苑曾经是江苏省最大的动迁小区,8万固定居民和流动人口,9000多户拆迁户,让这里成为动迁小区中的“巨无霸”。去年以来,浒墅关经开区投入4.5亿元,启动对阳山花苑一区、二区等9个居住小区的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总面积约135万平方米。“通过整治,小区环境焕然一新。一大批便民系统纷纷上线,小区环境面貌得到大幅度提升。”华才英如此表示。浒墅人家乐居中心、阳山新城社区服务中心等一批民生服务设施逐步健全,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绽放幸福的笑颜。
经开区夜景
浒墅关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浒墅关镇党委书记黄锋表示:“浒墅关地区将把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基础,加快建设高端制造业高地,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推动、生态化提升、国际化拓展的战略,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