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70年的红色传承中,在河南内乡,桃庄河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早已同这片土地上共产党员的信仰交融为一体。走进桃庄河村的历史,面对那些平凡的生命,聆听那些鲜活的故事,我时刻都能感受到信仰那灼人的温度。
在薛营组平坦笔直的水泥路边,我碰到了即将要拜访的薛洪均。年过七旬的老薛,是当年工程建设的亲历者。1966年,17岁的他就参与了西沟水库建设。天气寒冷,河水结着冰凌,他穿着单衣服和薄裤子加入施工队伍,衣服一穿就是十几天,根本没有过冬的厚衣服。工程营采取早晚自备、中午大队搭伙的方式。由于耕地稀少且贫瘠,粮食亩产量只有200斤左右,自备的口粮更多是南瓜、野菜等,有时会吃荆树发的芽,但要在河里漂洗一天去掉苦味才能勉强下咽。我问,那么年轻就参与这么艰苦的劳动,没有想过放弃吗?老薛淡然地说,大家都是这样坚持过来的,自己也能坚持。一年之后,不幸突然降临。老薛和两个队员放炮炸石。他记得当时九炮只响了八炮。他随即前往清理哑炮,发现黄烟冒出时已躲避不及,爆炸的气浪将他推出五尺远,掀起的碎石将他的右侧面部击伤。后在内乡县医院救治,昏迷不醒的日子已经记不清了,只模糊地记得住院十多天就出院了,右眼失明。这之后,因为工伤不能直接参与工程建设,被安排在工地伙房帮忙,说到这里老薛有些落寞,他是为自己没能直接参与工程建设而感到懊悔。
短暂停顿后,老薛又主动介绍起当年村里给他的抚恤条件,每个月3块钱,可以用来在村里药铺拿药。老薛重复最多的就是这么多年没有麻烦过政府,近几年腿没劲,干不动活了,政府给安排了低保,说到这里他显得很不好意思。我问他,工伤对他个人和家庭影响巨大,没有要求村里给一些其他优抚?老薛只是笑着回答我:我父亲是共产党员。顿时,我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击中了我,那种感觉已不再是单纯的感动,更多得是一种震撼……桃庄河人擦去身上的血与泪,坚信共产党员能够带领他们实现梦想。
告别老薛,我来到了采访对象付广彬的家中。老付今年82岁了,同样是桃庄河精神的见证者。他给我讲了很多小故事。比如乡副书记亲自打石头,扬起的灰尘将他塑成了“灰人”;石门沟的生产队长带着队员在工地上挖坑,用黑油菜泡制酸菜……其中,他印象深刻的故事发生在付家营的工地上。当时喝的稀饭是玉米糁,稀得像水,可以照见人影,工程连连长的儿子也在工地上干活,他随口发了一句牢骚:“你还在说稀,这汤已经够稀了。”这话正好被连长听到了,他生气地叫儿子站起来,训斥道:“你是老共产党员的儿子,说出这样没有觉悟的话来,不丢人吗?”当时的情景已经没办法还原得更清晰了,但我知道,党员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人,他们做到了哪里有困哪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把党员干部的美好形象根植到了桃庄河儿女的心坎上。
在党员队伍中,1956年开始担任桃庄河党总支书记的李士兴是人们记忆中最立体的那个人。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他待人亲切,正直无私,身先士卒,翻山越岭的拉沙队伍中有他,一锤一钎的凿洞队伍中有他。他头脑灵活,有着极强的行动力,曾从省里协调到20万元工程拨款以解燃眉之急,还从附近部队请来军车帮忙以缓解运沙压力。作为一名党的最基层干部,在1969年他作为农业先进代表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也就是这一次,“桃庄河精神”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我不知道,在回乡面对数千名迎接他的乡亲们时,他在想些什么。我只知道,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捧来自中南海的土,他将这土撒在了村部前的土地上……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越来越想了解这个踏实努力的老共产党员。终于,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我获得了记忆中最闪亮的一幕。故事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了,只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老支书戒烟的故事。有一次,他同往常一样在县里开完会,步行回到了村子。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得知县里的林权证发下来了,他又急忙步行赶着去各组发放证件。这一去直到晚上才回来。一天忙碌终于可以喘口气,老支书坐在村部,掏出一支烟准备点火。老支书是有吸烟习惯的。吸烟的朋友大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点燃之后往往顺手就把火柴装进口袋,以备后用。那时候自然是没有打火机的。这时他突然愣住了,摸着口袋里装着的四盒火柴,他沉默许久。他叹息道:“我真是太不应该了,因这坏习惯去占老百姓几盒火柴的便宜。现在正在号召大家支援工程建设,我这不是平白给大家增加负担吗?”这之后,老支书干脆就把烟戒了。他以此为戒,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严格队伍管理,严禁任何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发生。这些正能量满满的老共产党员,不就是群众队伍中一面面猎猎飘扬的红旗吗?
离开桃庄河前,去看看当年为治水造地而牺牲的英雄。火辣辣的太阳下,我逐一抚摸那一字排开的墓碑,铁姑娘队队员尹文秀烈士、放炮手付成功烈士、人送外号“叫明鸡”的尹天顺……墓碑是简陋的,上面的字也有些模糊。但是,你们看,如今的桃庄河,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人们的记忆也是清晰的,我遇到的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无数共产党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棵树,一棵棵为群众遮风挡雨的大树,一棵棵启迪后人、昭示未来的大树……
人,要坚守精神高地
精神是具体而深刻的,是由鲜活而感人的人和事支撑的。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桃庄河精神”在历任村党组织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传承创新。历史的画卷就是由这样一部部创业史拼接而成的。正是这其中闪耀的红色精神构筑了我们的精神高地,照亮了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路。
坚守精神高地就要弘扬革命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奋力摆脱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精神沼泽,用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在不懈奋斗中体悟幸福真谛,永远保持坚守理想的骨气、敢为人先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坚守精神高地就要实干苦干巧干。“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桃庄河精神的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常学常新。我们惟有秉持强烈的历史担当,一步一个台阶,以辛勤的汗水、默默的耕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在“赶考”的征程中,不断向时代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坚守精神高地就要练就高强本领。形势不是一成不变、一如既往的,能力也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诸如桃庄河精神这样的旗帜引领下,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永葆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善作善成,久久为功,敢于胜利,赢得未来。
精神长一寸,事业向前进!
(文/河南内乡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杨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