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农村电商跑出“加速度” 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2020-05-18 来源:经济网-《经济》杂志 杨忠章 赵小晶   加入收藏

    经济网河北讯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农村电商近年发展迅猛,不仅开辟了农产品上行的新通道,还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空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劲动能,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2015年,易县成功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为当年保定市唯一的国家级示范县。在近几年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易县农村电商在困境中诞生、逆境中发展、前进中成熟,已成长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体系逐渐完善。通过外出学习、广泛调研,明确了发展路径,重点打造“三个一工程”(一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一个物流配送中心和每村一个电商服务站),形成县域农村电商的发展架构。投入500多万元建成集展示展销、招商引资、主题培育、孵化支撑、营销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并开发建设“云易县”同城一站式平台,吸引100余家县域内商家、农产品企业和合作社入驻,极大地促进了县域内生产生活物资流通。按照“统一形象、统一配送、明码标价”的要求,标准化建设469个村级服务站,统一编制村代码,通过村站推广实现快递进村的有效整合,彻底打通了农村产品上网的物流通道。建成县级仓储物流中心和14个乡级物流分拨中心,形成“县中心—乡分中心—村级站”三级专线物流体系,自营天天快递和安能快递,解决了县级以下同城配送问题,目前已建京东直营供货便利店25家,全县网货下行每年近3亿元。

    人才不断聚集。把人才培养作为电商发展的核心要务,聘请专业人员运营电商中心,组织开展系统化、多样化培训,夯实人才建设基础,持续提高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通用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先后与国务院扶贫办、友成基金会、阿里巴巴集团、中国红十字总会等组织深入合作,开展“全国零售训练营”“乡恋计划”“魔豆妈妈”等精准扶贫公益项目,培训贫困群众5000余人次,培育40名致富带头人,16名魔豆妈妈培训就业后每月收入稳超3000元,实现了“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致富图景。持续开展“百村巡讲”系列活动,深入宣传普及电商知识,大力提升农村电商基础技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不断扩大孵化成果,线下培训27200余人次,线上培训30000余人次,全县淘宝店增至600多家,孵化微店2000多家,形成了庞大的营销团队,大批贫困群众掌握了脱贫增收新技能。

    效益日益突显。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体系,加强与京东、苏宁、一亩田、农交汇、八方联采等大型电商平台对接,实现了贫困地区产源与市场对接。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开发建成农产品溯源平台,通过电子赋码形成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严抓产品品控,确保品牌质量;针对县域内干果、玫瑰产品、杂粮等11个品类,开发农产品包装45款,注册“易州三宝”“蔡家峪”“井尔峪清汤贡柿”“靠天收”“京西老农”等品牌,有力提升易县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易州印象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易州印象杯”新农人好产品评选大赛、柿子采摘节等活动,加快县域资源集聚,提升县域产品知名度,有效推动了特色农副产品、砚台、铜雕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探索多维营销模式,适时进行新媒体、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利用微店、拼多多、快手、抖音、映客、樊登读书会等新型社交娱乐平台销售产品,2019年全县网络零售额5.73亿元。

    二、农村电商面临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西部山区由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有的自然村网速慢、信号不稳定、网络覆盖面有限,不少村民的互联网意识不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还需加强。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够便捷,导致物流的时效性难以保证,农村物流配送与物流建设成本高,限制了农村电商的持久发展。偏远山区金融服务发展滞后,农村电商的创建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农民创建网店与扩大经营的贷款难度大,导致农村电商持续增长缺乏可靠保障。

    高素质电商人才缺乏。当前多数贫困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留守的多为儿童和老人,本身素质不高,劳动力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地区缺乏商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对人才吸引力不够,规范化、专业化、本土化的电商人才队伍依然缺乏。

    农产品上行存在瓶颈。全县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农产品无法进行系统性包装和营销,不能满足市场对“无公害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标准化产品的需求。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类别较为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存在着标准是否合规、质量是否安全可靠等问题,致使城市消费者有所顾虑。
 
0
上一篇: 技能培训 助农增收
下一篇:山西运城农信直播首秀震撼来袭!直播“带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