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微亮,房屋还在山间若隐若现,李牛仰便骑着摩托车行驶在蜿蜒的小路上,来到魔芋田间开始一天的忙碌。洛那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浪堤镇,这是一个云端上的小村庄。
李牛仰查看魔芋的生长情况。摄/熊创
今年48岁的李牛仰小时候的家庭条件不好,他早早就开始为生活奔波,“早些年我收购羊毛、头发、旧手机,还投资养过几次鸡鸭,啥挣得到钱我就干啥。”然而,李牛仰以前挣的钱最多能贴补家用,看着渐渐长大的三个儿女,他开始犯起了愁。
2007年,李牛仰开始试种魔芋,同时为了方便村里人购物,也为了销售自己种的魔芋,他开了家便利店。由于不懂如何经营小店起初生意并不景气,后来在红河县烟草专卖局的片区客户经理的指导下才慢慢有了改善。不到一年时间,小店的生意已能撑起一家人的开销,这让他能安心侍弄魔芋。
2018年,李牛仰向亲戚朋友筹钱扩大种植规模,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或者带领他们一起种植魔芋。不愿意种的,在移栽、采挖等忙时李牛仰也会请他们做临时工,100元工钱一天。
“我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过上好日子的,现在我也要去帮助更多的人。”李牛仰说,眼下跟着他种魔芋的村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收,做的好的一户,每年种魔芋挣的钱,占家里收入的一半以上。
目前,魔芋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每年的收购价在每公斤6元左右,商品芋在10-15元之间,算下来,每亩魔芋的毛收入能到1.5万元。
靠着开店和种魔芋,李牛仰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成为村子里第一家盖起小楼的人。去年,他精心培育了两株魔芋,其中一株产出的魔芋重量超过了8公斤,抱着沉甸甸的魔芋,这个哈尼族汉子笑得合不拢嘴,因为这两株魔芋是他摸索着搞出来的实验魔芋,这对后继规模化种植选育的品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李牛仰向附近的商贩推销魔芋。摄/熊创
“最近我在尝试林下套种仿野生种植,如果成功的话不但能减少病害,而且魔芋产品将更加生态、自然。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我也想试试直播卖货,让我们这儿的魔芋真正走出去,从‘土特产’变成‘金招牌’”。谈到对未来的期许,李牛仰看着田里的魔芋,充满了信心。
(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李鹏侣 熊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