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之下,云层之上,一个静谧的彝族寨子座落在半山腰,这里,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卡房镇咪的期村。
咪的期村远眺 摄/刘国伟
临近正月十五,村里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拉长了这个小山村的年味。为了把好安全防范关口,作为村干部,唐金昌不敢大意,每天都要到村里转一转,看看有无安全隐患。
1995年,咪的期村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助下试种烤烟成功,从这年开始,乡亲们稳打稳扎,朝着好日子努力。
早年,唐金昌到过矿山挖矿,在工地干过水泥活计,村里试种烤烟成功后,他积极响应,成了一名“铁杆烟农”。
咪的期村村民的收入有了保障,但村里烤房设施落后的问题制约着大伙儿增收——前些年建盖的烤房大多为土坯烤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烤房日渐老旧,性能持续降低,与当前推广的科学烘烤技术不匹配,非正常烘烤损失居高不下。
2014年,为了解决乡亲们烘烤难的问题,当地烟草部门在咪的期村推广先进的卧式密集式烤房。然而,因村里的集体用地不多,卧式密集式烤房群建在何处,八字还没有一撇。
眼看项目落地要“黄”了,唐金昌站了出来,把自家的一块建筑用地拿出来,用作建盖卧式密集式烤房群的地块。随后,在烟草部门补贴的支持下,唐金昌建起了10座烤房,并按照烟草部门的建议推行商品化烘烤模式,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为乡亲们提供优质的烘烤服务。2016年,唐金昌被村民们推选为咪的期村村民一组组长。
当了村干部,唐金昌肩上有了担子。
他决定带头示范搞多元化增收,先是主动承包了村里的闲置土地,种植了玉米、烤烟、生姜和柑橘等农作物,在实现增收的同时解决了村里20余人的就业问题,然后还开办了酿酒厂,收购乡亲们的滞销玉米;随后又建立养殖场,将酒糟“变废为宝”,再创效益。他还购买了挖掘机,农闲时还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包揽工程。
唐金昌在养殖场内喂牛 摄/孙梦辉
“会越来越好的!”看着村子里乡亲们新建的小楼,唐金昌难掩心中喜悦,一抹胸有成竹的微笑挂在他黝黑的脸上。
(文/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烟草专卖局 陈爽 孙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