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粮经轮作共绘新“丰”景

2024-03-08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金沙江边,田间的机耕路、村里的小广场、二楼的平屋顶,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晒着金灿灿的麦,而在刚收割完大麦的田间,麦秆打捆回收、麦茬打碎翻压,这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烟麦轮作麦收时节的画面。

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农户门前晒的麦子 摄/方亚妹

玉龙县开展烟麦轮作、秸秆还田已有17个年头,“要种烟先种大麦”“烤完烟必种大麦”“大麦秸秆就地还田”的生产意识早已成了江边农户的自觉行动。近年来,当地政府及烟草公司开展的组织收割机统一收割、秸秆还田给补贴、基本烟田保护等工作,更加促进了“烟粮”协同发展,实现了“粮经”双增长。

收割有“麦客”,种麦更放心。多年来,玉龙县核心烟区4月下旬收割的前作大麦与5月上中旬的烤烟移栽节令形成了完美的前后作衔接,但当地收割机数量不够、驱赶外地收割机、收割价格居高不下等现象直接影响了烤烟最佳节令移栽。当地烟草公司了解到情况后,积极与地方政府、村委会、烟农、本地收割机主、外来收割机(麦客)斜街,充分调动当地合作社的力量,引导组建了专业化机收队伍,指导合作社在全县范围内麦客抢收大麦,做到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调度,既实现了前作快速集中收割保障烤烟移栽节令,又达到了减工降本的目的。全县近6.7万亩大麦依托合作社集中组织开展的专业化收割服务,平均每亩可节约35元,共为农户节约收割成本100余万元;收割作业时间也从原来的20几天缩短到了13天左右,有效地保障了烤烟最佳移栽节令,烟农们种麦也更加放心了。

玉龙县黎明乡茨科村大麦收割 摄/禹青春

还田有补贴,还能促增收。10多年前,玉龙烟区随处可见焚烧秸秆的景象,甚至有的农户将秸秆丢入金沙江,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玉龙县烟草公司利用前作秸秆资源开展还田,在各种烟村组开展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并采取持续集成、优化、固化秸秆还田技术措施,通过采取“田间翻犁+隔沟覆盖+中耕翻压”等方式,在玉龙金沙江黄金河谷烟区实施秸秆还田,有效保护了植烟土壤,促进了烟叶产质量的提升。“农户种植的大麦每亩可收入1300元左右,烟田利用大麦秸秆还田,烟草公司还给每亩40元的补贴,有些农户多余的秸秆还能作为黄储饲料卖给周边的养殖专业户,大家都愿意种。” 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委会书记杨裔忠说。

烟田有保护,农田即粮田。烟粮轮作是玉龙县迈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一步。依托烟叶产业高效的创收能力,玉龙县政府早在2018年就按照“山头种药材、山中种林果,山下种烟叶”的农业产业规划思路,率先在丽江市出台了关于基本烟田保护和规划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基本烟田“占一补一”平衡机制,出台核心烟区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把基本烟田保护措施纳入村规民约范围进行管控,高标准配套规划基本烟田25万余亩,核心烟区11万余亩。“我们村现在90%的土地都种植烤烟,其中85%的烟田前作都是大麦。加之政府和烟草公司组织的烟田宜机化改造、土地平整、水源工程项目等建设实施后,这几年来种烟农户种粮意愿高,种粮农户也愿意到烟田种粮,种烟、种粮两项种植主体都逐步提升。”杨裔忠说。

玉龙县因地制宜,将烟叶种植与粮食种植有效衔接,加之烟叶生产科技创新、组织方式转变、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等工作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有效地将烟叶生产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烟区农村留得住人,农民安居乐业。

(文/云南省丽江市烟草公司玉龙县分公司 方亚妹)

0
上一篇: 轮作地不闲 增收须奋“豆”
下一篇:江苏建成全国首个电动汽车智慧充换电示范区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