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芷村镇,目力所致,山峦起伏、大地遍染绿色,山川林木葱郁,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呈现山地、平坝地貌,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仲夏清晨,走进芷村镇石马脚村1000亩烟区流转轮作区,青绿的制种玉米生机勃勃,田间农户穿梭于制种玉米墒间进行人工授粉,开始了忙碌的一天,田地间处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用活土地 夯实“稳”的基础
田间千亩长势喜人的制种玉米。 李姝锦 摄
“以前100亩的连片种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有了政府和烟草部门的政策支持,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了村里种植规模化发展难题,土地、人工、技术也都不用愁了。”石马脚村村委主任王自兴说道。过去,田地不集中,东一块、西一片,村民们劳作很不方便,每年要为在哪里种植而犯愁,找地费劲不说,有时土地还破碎化,采收也不方便。
如何因地制宜规划土地优结构,让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减?如何实现土地“生金”产业兴,农户再增收?
李爱武查看荷兰大豌豆长势。 李姝锦 摄
近年来,针对种植地块零散、面积不稳定,多元种植技术薄弱、经济作物茬口安排不科学等问题,蒙自市烟草专卖局结合全市各烟区不同海拔、土壤、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索科学粮烟轮作为主,“烟+玉米”“烟+蔬菜”等为补充的粮烟耕作模式,指导、帮助当地烟农合作社在盘活长期集中流转耕地、提升品质促农增收上狠下功夫、求破题,提升要素利用率,充分释放要素价值。
“通过‘村委会+合作社+烟农’带地入股和土地托管的流转模式,以集中流转、网格划分、定制定价‘三统一’方式,把零散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科学规划田地种植,从而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农户增收。”蒙自市西鸣普惠烟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绍辉介绍说。为推动粮烟经菜融合发展,实现土地增值,在蒙自市烟草专卖局与蒙自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指导下,合作社围绕推动粮烟经菜融合的“烟+”多元化发展,根据种植作物特性因地制宜的进行规模化、科学化烟田套种、基本烟田轮作和烟后种植,形成立体农业发展格局,助力当地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拓宽农户收入来源。
“进行科学的粮烟经菜多元化烟田轮作、套种及烟后种植,可有效改善土壤生态,减少病除害,实现烟叶与粮食、果蔬生产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生产”蒙自市烟草专卖局芷村烟叶工作站负责人说。
沃野间翠绿烟叶浩如烟海 邓禹辰 摄
今年以来,蒙自市烟草专卖局结合地域特点,整合各方资源,在稳土地调结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粮烟轮作、烟后经济作物套种、烟豆共生等多元化种植模式,高效科学利用土地,为当地农户开辟致富新路子。同时,加大产前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灌溉、田间交通、农艺农机融合、绿色植保、低碳烘烤等,构建“土成块、路相通、沟相连、机械化、智能化、多产业”的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多元深融 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
玉米硕硕果累累。 李姝锦 摄
“今年在烤烟轮作区流转68亩种植制种玉米、烤烟,目前玉米进入‘背包期’长势好,烟叶已迎来采烤。烟粮收获后还可以继续种植豌豆和油菜,可谓一举四得,”芷村镇石马脚村村民李爱武谈起“烟+”多元产业给自家生活带来改变时,脸上笑意满满地说,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收获烤烟结束后还能收获粮食、果蔬等,土地不仅不用闲置,家里又多了几份收入来生活。
2020年,石马脚村高标准烟田建设启动后,李爱武抓住这一机遇,将自家16亩土地全部参与合作社土地流转,并流转近60亩土地搞起烤烟+豌豆、玉米、小麦多元化种植。
近年来,蒙自市烟草专卖局将烟叶产业发展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大局,立足服务三农,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粮烟协同一体发展理念,深挖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探索 “烟+”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一地多产、一田多收,为山区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收益最大化拓宽新路子,助力乡村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发展。(李姝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