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钩针,一团毛线,一双巧手,毛线在指尖飞舞、如魔术般变换,一会功夫,一副耳朵形“耳暖”就钩织完成——近日,在孙吴县裙山巧女手工坊工作室,几名妇女在一起边唠家常、边钩织、边交流。
“目前正在钩织的‘耳暖’织品,是准备发往日本的订单。之前,已向日本发过一批1万多元的订单。”孙吴县裙山巧女手工坊创始人、市级非遗项目“孙吴王氏手工钩织技艺”传承人石岩介绍说,“裙山巧女手工坊现在已是我市首个龙江巧女培训基地、推动妇女就业的一个平台,荣获了2023-2024年省级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当时是怎么想起成立巧女手工坊的?石岩打开了话匣子:她先前在群山乡分管妇联工作,她发现,姐妹们农闲时的生活稍显单调,闲暇时有些妇女在牌桌、酒桌上消磨时光,经济收入也有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原来自己钩织的手艺可以转化为致富的途径,她仿佛看见希望的曙光,于是她找门路、想办法,并牵头在民和村挂牌成立了“裙山巧女手工坊”。一步一步走下来,小小的手工坊,承载了妇女致富的梦想,从当初的10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名“巧女”,小小的手工坊也发展成县电商孵化基地,“孙吴王氏手工钩织技艺”也在“巧女”巧手中传承,她们将其与现代工艺相融合,加入新型材料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今年六月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
“钩针下的织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孙吴文化根脉的鲜活注脚,沉寂的技艺焕发新生,让地域特色成为文化自信的底气。”石岩介绍说,市级非遗项目——王氏手工钩织技艺属于手绣产品中的一类,图案丰富美观,极具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从头到尾仅有一支钩针与一根线,即可编织出玩偶、毛衣、帽子等数十种不同品类。石岩现在是王氏手工钩织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如何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裙山巧女手工坊本着以“传承钩织文化,展示地域特色,打造孙吴精品,创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拓宽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渠道,让更多妇女靠手艺吃饭。通过开设钩针技法、文创设计等课程集中培训及进社区、乡村灵活培训,累计培训妇女群众2000余人。“手工坊有来自农民、脱贫户、下岗女工、残疾人、退休职工等方方面面的姐妹,她们通过培训,熟练掌握了编钩技能,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我在县里当保姆,闲暇时就到工作室来,和姐妹们一起钩织,或把活带回家,一月的收入有千八的。”沿江乡农民王金兰介绍说。
为推动“宝妈”就业,巧女手工坊在县妇联的扶持下,还创新非遗手工技艺赋能“妈妈岗”,打造钩织体验馆与妈妈驿站联动的产业模式,以“妈妈岗”带动就业创业,引导、鼓励妇女传承手工技艺,发展妇女特色产业,提升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水平,为80余名宝妈带来了就业与文化传承的机遇。
手工坊还在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展文创设计,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时尚元素的手工产品“牛气冲天”、“一枝一叶总关情”、少数民族人偶娃娃、“孙吴四宝”等文创作品。并在黑龙江省手工编织协会的指导下,逐步走上了专业、正规的发展之路,正式挂牌黑河市首个“龙江巧女培训基地”,并拥有了裙山巧女非遗钩织体验场馆,为来料加工业务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并坚持走“巧女手工+”发展模式,推动手工工艺品与孙吴县特色产业优势宣传、民族特色风格有效融合,实现巧女品牌与县域发展互促共赢。当“牛气冲天”的孙吴安格斯小牛成为乡村振兴的代言符号时,手工坊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创收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有了文化的加持,产品的魂出来了,我们的手工工艺品因此很抢手。”石岩介绍说,“并创新工艺品销售模式,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参加展会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扩大订单渠道,让巧女们足不出户便能连接世界。”
手工坊的头饰、挂件、玩偶、花卉等文创产品,先后亮相孙吴库木勒节、黑河中俄文化大集、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更有“裙山巧女”的品牌乘着黑河边境的东风,飞向俄罗斯阿穆尔州的广阔市场,如今又走出国门,出口日本。
“在非遗传承的路上,我们既是手艺人,更是服务者。下步,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姐妹们能熟练掌握立体编织等非遗工艺,靠巧手编织幸福生活。”石岩说。
“县妇联也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持续深化‘技艺传承+灵活就业’模式,以手工技艺培训有效带动妇女就业,助力家庭主妇向致富能手转变,不断提高全县妇女就业率。”孙吴县妇联副主席于景霞说。(孙吴县委宣传部 宫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