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黑龙江讯 黑龙江省甘南县甘南镇水丰村地处甘南县县城正西5公里处,属丘陵地。全村共四个自然屯,一万六千多亩耕地,四百多户人家,由于地质结构的特殊,守着水库没有水,所有的耕地都没有田间补水井,并且水丰村种植结构单一,耕地就是靠天吃饭,所以水丰村百姓的收入多年来变化不大,人均收入仅在6000元左右。
“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个问题让水丰村党支部书记刘瑞友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自2018年担任水丰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就为让自己的村民能够过上好日子而思考着、努力着、实践着。刘瑞友带领全村干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多次去外地学习特色种植技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实际分析水丰村的优势和劣势,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种植中草药和栽植蓝靛果,引进新的种植理念,改变水丰村单一的种植习惯的工作思路。目前,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屯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其中蓝靛果种植产业与峰然公司签约种植蓝靛果3000亩,水丰村被中科院授予“绿水青山”维持技术蓝靛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村150余户百姓参与务工和种植,户均增收3000余元。贫困户37户63人全部脱贫,贫困户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困难重重浑不怕,披荆斩棘凝向心
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这件事说来简单但也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在刘瑞友上任之初,班子整体存在干劲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年纪大的村干部思想守旧,条理不清,工作情绪低沉。这些现象刘瑞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没有退缩,仔细思考解决办法,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逐一同两委成员谈心、明确工作方向,表明自身立场,在工作中不论大事小情,刘瑞友都亲力亲为——今天张大姐家孩子在外地看病,他亲自联系甘南镇医保办咨询报销流程;明天李大哥家的农机要申请补贴,他也亲自联系甘南镇农机站咨询办理所需手续...一来二去,刘瑞友的行为鼓舞了水丰村每一位村干部,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回来了。刘瑞友常说:“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的力量来自于组织,咱们就是百姓的主心骨和当家人”。就这样,“凡事都要做出个样子给百姓看”成了水丰村每一位村干部心中的工作准则。经过水丰村全体村干部两年来的努力,班子的“精、气、神”得以提振,村委成员的工作干劲和工作热情也大幅提升,党支部的作用明显增强。
深谋远虑定思路,身体力行谋发展
自担任支部书记以来,刘瑞友深感责任重大。他深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重要指示。想办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除了正常的案头工作,刘瑞友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水丰村各村屯里,查看村民的种养殖情况、看望儿女在外地的留守老人、疫情期间为村民采购物品、汛期在田间地头指挥抗汛...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以村为家。刘瑞友一方面走访群众了解村民的发展需求,一方面结合水丰村的实际,确定了种植中草药,栽植蓝靛果的发展思路。确定好思路后说干就干,水丰村请师傅传授技术,建起了面积为40亩地的赤芍种植示范园,为百姓树立了标杆,打出了样板。常言道:百姓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村干部的带头下水丰村形成了种植新风尚,在改变单一传统种植的习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全村共有184户种植了中草药,草药苗齐苗壮,长势喜人。
脚踏实地强基础,一点一滴惠民生
水丰村共有四个自然屯,街路的硬化和美化还不太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偏少,村民也很少开展业余文化活动。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刘瑞友内记于心,外化于行。他积极向上级争取,协调相关部门,完善硬化道路11条共4.9公里,修建坝头桥一座,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刘瑞友也为村里争取兴建文化活动广场两处,增添文化活动器材30台套,开设农家书屋一处,完成村屯美化、绿化一处,栽植美化树785株,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基本上满足了村民业余阅读、健身的需要。
(文、图/甘南镇人民政府 孙刚)
责编:台畅 刘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