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山西讯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巩固好脱贫战果?位于塞北大地的山西大同市,因地制宜探索开展三大举措保障脱贫成色、巩固脱贫成果。
在大同市灵丘县曲回寺村,扶贫队员向村民解读外出务工信息
据了解,目前,大同市云州、阳高、灵丘等6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全市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745个,31.14万贫困人口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36%降到去年底的0.3%。到今年5月底,全市2171户4734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6067元。识别准确率、退出准确率均为100%,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发展产业有牵引
大同市把摘帽作为新起点,把巩固当作“进行时”,继续夯实产业,重点打造以设施蔬菜、杏果、全产业链生猪养殖、旱作农业4个产业为主导,黄花、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光伏产业等N个产业相辅相成的“4+N”扶贫产业体系,为农民织牢收入保障网。同时,大同相继配套出台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产业发展利好政策。截至目前,据初步统计,大同市6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67个(不含光伏及旅游扶贫)。特别是近两年,市县两级财政先后投资34.5亿元,发展特色产业大项目29个,带动贫困人口13.8万人增收。“黄茋、黄花、黄小米”三黄产业成为“一区一业”“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有效引领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大同黄花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进入盛产期的10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带动3.25万户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大同市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贫,继而步入小康生活的户数占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数的99.7%。
浑源县千佛岭乡温庄村芪农穆四,陆续种植了20亩黄芪。他算了一笔黄芪增收细账:最初的种植成本每亩为1800元,每亩可生产鲜芪500公斤,每年采刨2-3亩,采刨时把未成材的留下,一边继续成长一边产籽繁衍,基本步入了“野生天养”的历史生长规律。“我每年只要多半年的劳作,纯收入就能有3万元以上。”
持续增收有保障
为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大同市出台《大同市决战完胜脱贫攻坚促就业保增收八项措施》,统筹用好“三农”普惠、扶贫特惠和部门优惠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一决定彻底打消了贫困户的顾虑,为贫困群众吃了一剂定心丸。此外,该市进一步完善《脱贫户返贫监测预警干预实施办法(试行)》和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返贫险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00元、有返贫风险的脱贫监测人口、有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三类人群”为重点对象,持续做好常态化动态管理和返贫监测预警工作。坚持排查、督查、普查“三查”并进,重点针对贫困县推出14项指标,针对考核、巡视、审计、督导、评估、自查等10个方面以及疫情影响共“10+1”类问题,全部按照“十大清零行动”动态清零。在此基础上,大同市各县(区)因人施策,强化针对性帮扶举措,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问题,做到及时帮扶、及时监管,以确保全市1.44万脱贫不稳和边缘贫困群体的返贫致贫问题。
提升技能有本领
增强各项保障的同时,大同市积极做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本领,让贫困群众长期受益。充分利用山西省委省政府“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利好政策,立足于开拓省内、外两个市场,针对贫困群众中仍未就业的2万多人,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通过人人培训、个个持证,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1人就业。《大同市决战完胜脱贫攻坚促就业保增收八项措施》明确给出了“带动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落实“一户一策”“一人一办法”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委托式培训;加强资源整合和品牌提升,不断拓宽乡村妇女就业门路”等措施。全市各级妇联发挥“半边天”作用,选好适合妇女自身特点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炕头经济”“居家经济”。涌现出“天镇保姆”“浑源搓澡工”“灵丘阿姨帮”等知名劳务品牌。统计数据显示,大同市近两年来已开发公益岗位11315个,现安置650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503人。近三年来,全市以“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为载体,实施人岗对接活动,共组织专场招聘会41场,免费服务贫困人口5353人,跨地区组织劳务输出贫困人口1097人。
工作人员在大同市灵丘县独峪乡张家湾村在向村民推荐就业岗位
文、图/ 俞 海 马静波
责编:田婷 刘越山